一、器材和染色液配制:1.刀片、刀柄規格可按習慣選用,刀尖必須銳利,每處取材前須經火焰燒灼滅菌,并用酒精棉球擦凈,冷卻后使用。2.載玻片,要求光滑無劃痕,潔凈無油脂,最好預先在正面
一、器材和染色液配制:
1.刀片、刀柄規格可按習慣選用,刀尖必須銳利,每處取材前須經火焰燒灼滅菌,并用酒精棉球擦凈,冷卻后使用。
2.載玻片,要求光滑無劃痕,潔凈無油脂,最好預先在正面一端用鉛筆編上號。初診和可疑患者查菌時最好用新的潔凈玻片。
3.染色液配制:
①石碳酸復紅溶液:
鹼性復紅酒精飽和溶液10毫升(鹼性復紅5~10克加95%酒精100毫升)
5%石碳酸溶液90毫升。
②1%鹽酸酒精:濃鹽酸1毫升70%酒精99毫升
③鹼性美蘭溶液:美蘭酒精飽和液30毫升(美蘭2克加95%酒精100毫升)
10%氫氧化鉀溶液0.1毫升,蒸餾水100毫升附注:
1.石碳酸復紅液配好后,需經過濾后方能使用。
2.鹼性復紅(Basic fachsin)又稱鹼性品紅。美蘭又稱次甲基蘭或亞甲蘭(Methylene blue)
二、取材:
1.取材部位:瘤型病人(包括BL和BB)應選取6處,眶上、顴部、下頷和耳垂各一處,皮損2處。結核樣型(包括BT)和未定類病人可酌情選取皮損2―3處。但在初診和最后判定是否達到臨床治愈時,應按對瘤型病人的要求進行取材。
皮損取材應選擇在損害最活躍處,如:環狀損害應選擇其紅色邊緣,隆起的斑塊應選擇最高起處,彌漫浸潤損害選擇浸潤顯著處,結節取其中心部。取材部位應準確,療效觀察病人取材部位數應前后一致。
2.取材部位經消毒后,用手指或適當的夾持工具將局部提取,并逐漸捏緊至無血色,如有瘀血,可用刀柄輕輕驅散。
3.用刀尖迅速刺入皮膚作一深2―3毫米、長3―5毫米之切口,用刀刃迅速刮2―3次,采取組織漿液。切口在手指或夾持工具松開后,立即用膠布或棉球加壓止血。
4.在玻片的確定位置上,用刀尖上的組織漿液作一適當大小的涂膜(直徑6毫米左右)。要求涂膜均勻,厚薄適當。組織漿不應混有血液。
5.涂膜自然干燥后,在酒精燈火焰上固定(以不燙手為宜)。
6.固定后及時染色。
三、染色:
1.加石碳酸復紅液于涂膜上,用酒精燈加溫至染液出現蒸氣。維持此狀態五分鐘。要注意不使染色液沸騰或干涸,染液將干時,要及時補加染液。
2.以清水緩慢沖去染液,滴加1%鹽酸酒精,搖動玻片,使涂膜脫至微帶粉紅色為止。時間一般約30秒鐘左右(對未達要求者可反復脫色)。
3.水洗后加鹼性美蘭液復染半―1分鐘,水洗自然干燥,鏡檢。
四、鏡檢:
1.染色后應盡可能及時鏡檢,如不可能,標本應保存在標本盒內。避免灰塵和光照。
2.顯微鏡要視野清晰,分辨率高;物鏡用90×或100×油浸鏡頭,目鏡以5―10×為宜。
3.為了減少涂膜中因細菌分布不勻造成的誤差,應選一定順序多檢幾個區域。
4.鏡檢結果,按所定標準記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