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判刑分為實刑和緩刑兩種。那么,緩刑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情況下可以判緩刑?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一起來看看吧!
一、緩刑是什么意思
緩刑,又稱緩刑,是指觸犯刑律,經法定程序確認構成犯罪,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人,應當先宣告定罪,暫不執行判處的刑罰。緩刑由特定的檢查機構在一定的檢查期限內對罪犯進行檢查,并根據罪犯在檢查期間的表現決定是否適用具體的刑罰制度。

(圖片來源于網絡,聯系侵刪)
二、什么情況下可以判緩刑
緩刑適用有嚴格的限制: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其中不滿18周歲、懷孕婦女、75周歲的,應當宣告緩刑:
1、犯罪情節較輕的:罪行的輕重是與犯罪人被判處的刑罰輕重相適應的。我國刑法典之所以將緩刑的適用對象規定為被判處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是因為這些犯罪分子犯罪較輕,社會危害較小。
2、有悔罪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認為適用緩刑不致再危害社會。這是適用緩刑的根本條件。也就是說,雖然一些犯罪分子被判處拘役或短期有期徒刑,但他們的犯罪情節和悔改表現不能表明他們不會被拘留或危害社會,也不能宣布緩刑。但必須注意的是,由于犯罪分子尚未適用緩刑,不再危害社會,只能是法官的推測或預判。這種猜測或判斷的依據只能是犯罪情節輕微,犯罪分子悔罪表現良好。
3、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1)是從刑罰的預防功能方面把握。如果某一地區在某一時期,某一犯罪行為猖獗,在適用緩刑時應謹慎(法律規定的除外),以達到教育、引導、威懾、預防的效果,避免適用緩刑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2)是從犯罪分子本人及家庭情況方面把握。要全面了解犯罪分子的道德素質、生活習慣、愛好,是否是初犯、偶犯、過失犯,以及犯罪分子的家庭情況。
(3)是從社區居民的反映方面把握。我們應該廣泛聽取社區居民對犯罪分子平時的行為、一貫的表現和居民的表現的評價,以確定緩刑的適用是否會對社區產生重大。
對于累犯和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是不適用緩刑。累犯屢教不改、主觀惡性較深,有再犯之虞,適用緩刑難以防止其再犯新罪。所以,即使累犯被判處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適用緩刑。

(圖片來源于網絡,聯系侵刪)
以上就是詢律網小編為您詳細介紹的緩刑是什么意思以及什么情況下可以判緩刑的相關問題解答,如有更多法律問題,可關注咨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