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成人自拍视频,青青青草视频在线,欧美二区不卡,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3

我的位置: 首頁 > 法律條文> 民商法類 > 中共貴州省委辦公廳、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

中共貴州省委辦公廳、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

中共貴州省委辦公廳、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結合我省實際
中共貴州省委辦公廳、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 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領會、精準把握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各項重大戰略部署,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基層為重點,以標準化、均等化為著力點,圍繞全省“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重點任務和同步小康奮斗目標,構建突顯貴州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體現時代發展趨勢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全省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正確導向,服務全省發展。將公共文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工作,服務全省戰略目標,發揮文化惠民富民、支撐發展的作用,激發全社會奮力后發趕超的精神追求和創造活力。
堅持特色發展,培植后發優勢。深度發掘我省各類特色文化資源,高標準實施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建設工程,讓文化建設與農村產業發展和城鎮化同步推進,與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協力共進。
堅持政府主導,加強統籌協同。統籌公共文化相關部門職能,建立協同機制,整合優化各方資源,發揮整體優勢,提升綜合效益。
堅持社會參與,激發主體活力。加大政府購買力度,引入市場機制,激活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熱情,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樣化文化需求。
堅持改革創新,鼓勵基層探索。改革體制機制,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促進公共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扶持民間文化社團和文化小微企業,鼓勵基層探索,積極開展試點,注重總結推廣,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三)主要目標
抓住“十三五”重大戰略機遇期,加大工作力度,加強政策引導,力爭到2020年,在全省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統籌保障機制和公共平臺建設逐漸完善,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惠民富民、支撐發展效果明顯,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格局逐步形成,公眾的文化權利得到更好保障。
二、促進公共文化均等化發展
(四)統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均等化發展。把城鄉公共文化均等化發展納入“十三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根據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布局,配合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趨勢,均衡配置設施建設、資金保障等公共文化資源。把公共文化發展融入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和“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發展科技富民的知識技能、文化樂民的才能技藝,傳承耕讀文明、節慶習俗,保護山丘、濕地等生態細胞和傳統村落、民族村寨等文化元素,讓人感受生態多樣、記住田園鄉愁。統籌推進農村廣播電視、信息網絡、“三農”讀物發行等便民服務。加強縣域統籌,強化縣城對鄉鎮、村社文化輻射帶動作用,以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為中心推行總分館制建設,統籌管理鄉鎮(街道)、村(社區)等文化資源配置和活動開展,實現農村、城市社區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加強城市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幫扶,通過“結對子、種文化”,建立城鄉公共文化聯動機制。爭取將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納入全國8個城市對口幫扶貴州工作內容。
(五)推動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跨越式發展。配合大扶貧戰略行動,把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作為主戰場,按照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補齊設施、資源短板,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老人文化關愛服務、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鄉土人才培養、文體活動廣場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和廣播電視網絡建設、流動文化服務和鄉村旅游等為重點,編制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專項規劃,搶抓國家“支持西部地區改善基礎設施”和“推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遇,策劃實施一批突出民族地域特色、具有惠民富民效果的優質項目,爭取中央支持,推進文化扶貧。落實國家在貧困地區安排的公益性文化建設項目取消縣以下(含縣)及西部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市級資金配套政策。統籌利用“三區”人才文化工作者專項支持計劃資金,發展公共文化領頭羊、鄉土文化能人。發揮非遺資源大省優勢,發掘和利用民族民間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山地生態文化等特色資源,促進公共文化與旅游、大健康產業及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六)保障特殊群體基本文化權益。整合文化、教育、民政、婦聯、殘聯等部門資源,協同實施農村留守婦女兒童老人、城市生活困難群眾文化關愛行動。發揮公共文化融合和橋梁作用,幫助城鄉結合部流動人口、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生活。鼓勵城鄉居住區設計建設健身步道。醫療、養老、社區服務機構要開展敬老、養老、助老的文化服務。將殘疾人文化服務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構建平臺、開展活動,發揮殘疾人文化藝術才能。有條件的市(州)、縣(市、區)電視臺要增加手語節目或加配字幕。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將中小學生定期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檔案館、科技館、民族文化宮、非遺展示中心等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計劃。促進各類機構開展面向青少年的文化藝術培訓、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動。指導互聯網網站和文化企業等開發制作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品。將建設“5個100工程”等用工企業文化服務納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體現農民工自信和技能的特色文化。
(七)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制定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明確服務內容、種類、數量和水平,以及應具備的公共文化服務基本條件和政府保障責任。各地要根據省實施標準,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和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各具特色的實施方案,以縣為單位組織實施。
三、加強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
(八)加強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和廣播電視設施等建設。按照國家指導標準和省實施標準,完成市州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設,完善縣級“兩館”建設,并向社會開放利用。增強數字文化服務、流動文化服務能力。省財政重點扶持貧困地區縣級“兩館”和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能力建設。支持有條件的縣建設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和影劇院等文化設施。鼓勵政府與社會力量合作在中心地段建設標志性的學習大樓或公共文化藝術中心,集聚學習培訓、交流展演等文化人氣,實行社會化運營,促進文化消費,提升城市形象。
(九)加強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設。根據《綜合文化站建設標準》建設文化站場館設施,配套建設文體活動廣場、宣傳欄,配置公共文化設備和圖書等。尚未建成綜合文化站的鄉鎮(街道)要抓緊完成建設任務,已建成的要發揮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十)建設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建設好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整合各級各類面向基層的公共文化資源,發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平臺作用,開展文化活動、宣傳教育、科技普及、法治教育、協商調解、體育健身等綜合服務。
(十一)加強國家綜合檔案館基礎建設。在“十三五”期間完成3個縣級館新建和49個縣級館改擴建任務,建成貴州省檔案館(省地方志館)新館。
(十二)加強文體廣場建設。按照人口規模或服務人群半徑,因地制宜建設文體活動廣場,配備體育器材、健身路徑、燈光音響、戲臺舞臺等,開展特色文體活動。
(十三)加強流動文化設施建設。縣級公共文化機構要提高流動文化設施裝備水平。逐步配備流動圖書車、流動文化車,開展圖書借閱、文藝演出、電影放映等服務。地方政府要將流動文化服務保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十四)提升公共文化設施服務效能。改革管理體制,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績效和服務效能,推廣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規范服務項目和流程,建立基于公眾意見的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績效第三方評價制度。
四、促進公共文化社會化、多樣化發展
(十五)鼓勵社會力量發展公共文化。進一步簡政放權,給市場和社會留出空間,搭建平臺,發揮各類型各方面公共文化領頭羊、文化能人作用,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公共文化領域,催生公共文化發展新動力。發展文化類社會組織,建立完善信用評價機制,提高監管效能。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通過投資或捐助設施設備、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產品和服務等方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十六)推進文化志愿服務。鼓勵各地方、行業、單位組建各具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務隊伍,構建參與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機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務體系,建立志愿服務品牌。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冊招募、服務記錄、管理評價和激勵保障機制。組織專家學者、藝術家、運動員等社會知名人士、專業文化工作者參加志愿服務。建立工作機制,推動專業藝術院團、體育運動隊和藝術體育院校等到基層教、學、幫、帶,對作出突出成績和重大貢獻者予以獎勵。加強對文化志愿者的培訓,不斷提升其服務意識、業務能力和敬業精神。
(十七)促進公共文化多樣化發展。落實推動教育文化體育消費、信息消費、旅游休閑消費等政策,擴大和提升文化消費需求。在公共文化領域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和支持公共文化機構、公共文化領頭羊及其引領的包括小微文化企業在內的各類組織研發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開發富有個性、特色鮮明、滿足公眾需求的公共文化項目。通過發放“文化消費卡”、實行補貼等,支持藝術表演團體、經營性文化設施和文化企業向公眾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務。引導房地產開發商增加文化設施投入,提升商住區文化品位及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五、促進公共文化特色化、融合化發展
(十八)促進公共文化特色化發展。挖掘、開發、利用各類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充實公共文化,促進特色發展。推進以民族和山地為特色的文化旅游融合,發掘多彩貴州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山地文化和包括陽明文化在內的歷史文化等主題,創作引人入勝的故事,彰顯特色魅力。研究陽明文化、觀音洞文化、夜郎文化、土司文化、沙灘文化、宗教文化、屯堡文化、“三線”文化、奇石文化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傳承吃新節、粽粑節等民俗節慶,保護和傳承侗族大歌、蘆笙舞等民族歌舞,發展布依族編織、苗繡、苗族蠟染、茅臺酒釀制技藝、玉屏簫笛等工藝技能。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振興計劃,促進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創意設計融合發展,幫助百姓致富。保護和開發海龍囤遺址等文化遺產,扶持民族民間藝人,推動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戲曲等進校園、進社區、進工地、進軍營。在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產城景一體化發展中,提倡城鎮形態多樣性,保持特色風貌,防止“千城一面”,突出民族特色,增強人文內涵,善做山水文章,注重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規劃引領,加大傳統村落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發展投入力度,突出保護好自然風貌、建筑風格、民間風俗、民族風情和特色風物,注重生態保護,注重文化傳承,讓人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為原住民留下美好家園,為城里人留下美麗鄉愁,為旅游者留下美妙回憶。傳承和發展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加快清水江文書、水書等館藏檔案文獻古籍的編撰研究出版。推動少數民族地區廣播電視臺在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同時,開辦少數民族語言的頻率頻道,提高少數民族語言節目譯制、制作、播映和傳輸覆蓋能力。加強少數民族文字及雙語出版物的出版發行和少數民族語言文藝作品的創作。
(十九)促進公共文化融合化發展。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心,服務全省戰略目標,促進公共文化與旅游業、大健康、大數據、生態文化、教育培訓等服務業融合發展。做深、做透貴州特色茶文化、酒文化、民族醫藥文化等,提升酒、煙、茶、藥、食品等特色產業產品文化內涵,打造“貴州品牌”。參與實施教育提升工程,以提高人口素質為核心,推動全民閱讀全覆蓋,鼓勵機關干部、學校教師和企業管理人員等通過自身閱讀體驗,向身邊群眾推薦優秀出版物。重視“職工書屋”建設。鼓勵公共文化機構和學校合作,開發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藝術課程,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藝術教育特色。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全民健身、全民科普等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把弘揚生態文化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要內容,挖掘民族傳統生態文化思想和資源,培育生態道德,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牢固樹立有權力就有責任、有權利就有義務觀念,加強誠信建設,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牢記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在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精細化中發揮“文化和民”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作用。
六、促進公共文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
(二十)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深度融合。結合大數據戰略行動,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形式。利用貴陽建設全城公共免費WIFI機遇,開發公共文化服務與移動互聯網融合項目。加強公共文化大數據采集、存儲、分析挖掘和應用,豐富“云上貴州”內容。鼓勵公共文化機構與信息技術企業合作,舉辦大數據技術應用專題培訓班,向社會公眾大力普及大數據技術(DT)應用,促進互聯網信息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融合創新發展。
(二十一)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結合“寬帶貴州”“智慧城市”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數字化建設。統籌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數字圖書館博物館建設、地面數字電視建設、農村數字電影放映、數字農家書屋、數字閱讀平臺等項目,構建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實現共建共享。加強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將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等資源數字化,開發特色數字文化產品。推進數字文化資源在智能社區中的應用,實現“一站式”服務。
(二十二)提升現代公共文化傳播能力。大力推進“三網融合”,加快建設光纖網絡,提升寬帶網絡速率,靈活運用寬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廣播電視網、衛星網絡等手段,拓寬公共文化資源傳輸渠道,促進高清電視、互動電視、交互式網絡電視(IPTV)、手機電視等新業務發展,推廣數字智能終端、移動終端等新型載體,促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進數字出版,構建數字出版物傳播平臺。加強廣播電視臺、發射臺(站)、監測臺(站)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高山無線發射臺(站)建設工程,加強基層廣播電視臺能力建設。積極推進有線電視網絡建設和數字化雙向化改造,加快推進直播衛星和地面數字電視覆蓋建設,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實施國家和地方應急廣播工程,完善應急廣播覆蓋網絡,打造基層政務信息發布、政策宣講和災害預警應急指揮平臺。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雙向互動功能,為政府部門便民服務提供窗口和平臺。
七、創新公共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二十三)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理順政府和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之間的關系,探索管辦分離的有效形式。全面推進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經費保障制度改革,創新運行機制,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落實法人自主權,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健全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實行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負責人公開向社會招聘,把真正有專業能力和熱情的公共文化領頭羊和文化能人選拔到崗位上來。完善通過媒體向社會和公眾報告工作和披露信息制度,主動接受社會和公眾監督,建立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類社會主體進行溝通協商的機制,接受政府部門規范管理,并逐步形成基本制度。
(二十四)創新基層公共文化管理機制。發揮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作用,利用村社居民代表大會、一事一議等程序,鼓勵公眾參與公共文化組織管理,參與公共文化項目規劃、建設、管理和監督,維護公眾的文化選擇權、參與權和自主權。推廣村社居民評議制度。調動駐村社單位、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基層公共文化發展。將公共文化服務納入基層社區服務網格進行管理。探索建立群眾法治溝通協會,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培育居民互助文化,營造和諧環境。
(二十五)完善公共文化發展評價機制。以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發展綜合效益為尺度,制定各級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考核指標,作為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的重要內容,納入科學發展考核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機構績效考評制度,考評結果作為確定預算、收入分配與負責人獎懲的重要依據。加強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對文化項目資金使用、實施效果、服務效能等方面的陽光監督,建立基于公眾意見的公共文化發展第三方評價制度,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八、加大公共文化發展保障力度
(二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意義,完善黨委領導、政府管理、部門協同、權責明確、統籌推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管理制度。省文化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及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專題組要加強對全省貫徹落實工作的指導,在規劃編制、政策銜接、標準制定和推進實施等方面統籌協調。各級黨委政府要將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十三五”總體規劃,列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地方財政預算,落實跟蹤督辦臺賬,并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明確責任和時間表、路線圖,集中力量推進工作落實。扎實做好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形成全社會支持和參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良好氛圍。
(二十七)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合理劃分省、市(州)、縣(市、區)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支出責任,按照省實施標準,落實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所必需的資金,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逐年增長的財政保障機制,保障本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各級政府要足額征收文化事業建設費,落實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于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政策。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加大政府基本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的統籌力度。完善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體制,轉移支付重點向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傾斜,著力支持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保障城鄉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業在內的社會各類文化機構參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依法落實現行鼓勵社會組織、機構和個人捐贈公益性文化事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政策規定。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的監督和審計,將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納入民生資金“陽光”監管平臺,實行第三方績效評價,確保公開透明、規范高效。
(二十八)加強基層隊伍建設。創新選人用人機制,發展一批具有現代意識、創新思維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特色文化人才。根據國家標準和服務人口需求,確定公共文化機構人員編制。對實行免費開放后工作量大、現有機構編制難以滿足工作需要的公共文化機構,要結合實際,合理增加機構編制。在現有編制總量內,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編制配備不少于2名,服務人口較多的鄉鎮綜合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適當增加編制。推動每個行政村(社區)設置不少于1個政府購買的宣傳文化公益崗位。鼓勵各方面優秀人才特別是大中專學生向基層一線流動,從事文化協管員、文藝輔導員等工作。通過“三區”人才文化工作者專項支持計劃資金聘請各方面文化人才到公共文化機構崗位工作,發揮組織才能和服務作用。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的管理和使用,做到專人專職。將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培養納入省內高校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建立培訓上崗制度,統籌安排使用培訓經費,加強對基層公共文化人員文化素質、信息科技能力和組織能力培訓,分期分批完成對現有鄉鎮綜合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的培訓。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做好鄉鎮(街道)、村(社區)文化人員的培養選拔、招錄和職稱晉升等工作。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發展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
(二十九)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法律體系。加強與國家文化體制改革政策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立法進程相銜接,及時制定出臺貴州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等地方性法規,激發全民文化創造力、保障公民文化權利,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法治化水平。
2015年12月
附件:貴州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2015-2020年)
二、實施要求
(一)貴州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從2015年起開始實施,各相關部門根據職能職責和任務分工,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各市州根據實施標準,明確具體的落實措施、工作步驟和時間安排,確保標準實施工作科學、規范、有序開展。標準實施以縣為基本單位推進落實。
(二)縣級以上各級政府按照標準科學測算所需經費,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資金納入財政預算,落實保障當地常住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所需資金。省級財政通過轉移支付對老少邊窮地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資金予以補助,同時,對績效評價結果優良的地區予以獎勵。縣級以上各級政府安排資金,面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
(三)省文化廳、各市(州)文化行政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對標準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機制和績效評價機制,加強督促檢查。積極引入社會第三方開展公眾滿意度測評,對公眾滿意度較差的要進行通報批評,對好的做法和經驗及時總結、推廣。

評論

相關法律條文

中共福建省委辦公廳、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 中共福建省委辦公廳、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各市、縣(區)黨委和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和管委會,省直各單位: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
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加快文化發展的若干意見 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加快文化發展的若干意見(2006年8月18日)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05]14號
中共貴州省委辦公廳、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實施意見 中共貴州省委辦公廳、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實施意見(2005年12月15日)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
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中發〔2008〕7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如下
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綠色金融發展的實施意見 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綠色金融發展的實施意見(黔府辦發〔2016〕44號)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貴安新區管委會,各縣(市、區、特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為加快

律師最新回復

我是律師

 

律所合作請聯系客服

服務時間 9:00-18:00

400-600-7222

詢律網公眾號

詢律網公眾號

案源信息早知道

詢律網APP

詢律網APP

快捷回復咨詢

友情鏈接(權重2+QQ:3425826150):

備案號:湘ICP備2021010099號-1 經營許可證編號:湘B2-20210501 投訴舉報:xunlv1688@163.com

Powered by 詢律網 Copyright © 長沙詢律網絡服務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聯系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湘江財富中心FFC

版權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來自于網友投稿或轉載網絡上的公開信息,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若內容存在侵權或錯誤,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在2個工作日將他刪除。
現在整個網絡流量生態,網站訪問占比極低,本站訪問量更是不值得一提,本站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沒關閉只是基于情懷。
有一些不良律師或不要臉的企業,在不告知我們的情況下,非法采證,惡意起訴,我們將奉陪到底。再一次聲明,本站收到的所有侵權申訴均會在不超過兩個工作日處理,謝謝合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敏县| 潞西市| 静宁县| 浪卡子县| 青海省| 南宁市| 九寨沟县| 台安县| 治多县| 固镇县| 尖扎县| 克什克腾旗| 南阳市| 苗栗县| 綦江县| 万源市| 伊吾县| 秭归县| 拉萨市| 蕉岭县| 白玉县| 博爱县| 安福县| 盱眙县| 元江| 大名县| 湟源县| 宜兴市| 贡山| 溧水县| 雷山县| 神池县| 白玉县| 襄垣县| 武鸣县| 泽州县| 济阳县| 改则县| 平谷区| 新乡县| 噶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