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船舶工業發展的意見
2025-07-05 13:47
260人看過
船舶
船舶工業
企業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船舶工業發展的意見(魯政發[2002]71號)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為適應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船舶工業發展的意見
(魯政發[2002]71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為適應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抓住機遇,加快船舶工業發展,把我省建設成為船舶工業大省,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發展我省船舶工業的戰略意義
船舶工業是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關聯度大,帶動力強,外向度高。發展船舶工業對拉動內需,提高就業,擴大出口,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船舶工業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外向型產業體系。但與先進省市相比、與我省作為沿海經濟大省的地位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當前,世界產業結構正在進行大的調整,造船業逐步東移,日本、韓國、中國將成為造船“金三角”地區。這為我省加快發展船舶工業提供了難得的有利時機。各地、各部門必須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船舶工業的新要求,抓住機遇,采取措施,加快發展,使其盡快成為新的支柱產業,為全省國民經濟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二、指導思想、目標、原則和發展重點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立足山東實際,發揮比較優勢,以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為動力,以增強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培植大型企業集團,突出抓好重點企業、重點產品、重點技術和重點市場。到“十五”末,全省造船能力達到180萬載重噸,實現出口創匯12億美元;培育形成一批優勢企業,力爭有1―2個企業進入全國造船十強,培植3―4個名牌產品,使30―40家船舶工業企業獲得進出口經營權。到2010年,形成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和市場優勢,造船能力達到500萬載重噸,把我省建設成為船舶工業大省。
(二)發展我省船舶工業要把握好以下原則:一是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推進企業組織結構的戰略性重組。重點扶持骨干企業和優勢企業,鼓勵小型企業為大企業搞好協作配套。堅持規模適度與強化素質相結合、盤活存量與優化增量相結合,搞好合理布局。二是立足國內,面向國際。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加快招商引資、內引外聯步伐,實施國際化經營。三是市場導向,政策調控。遵循市場規律,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加強行業管理,規范競爭秩序,制定政策措施,完善運行機制。四是加快創新,寓軍于民。加快技術進步,提高船舶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大力研究開發軍民兩用技術,促進軍民船舶制造及配套技術雙向轉移、相互滲透與雙向利用。
(三)我省船舶工業的發展重點。抓好以青島、日照為主的南部,以煙臺、威海為主的北部,以濟寧為主的內河船舶三大基地建設;重點發展海洋工程船、多用途集裝箱船、化學品船、半潛式海洋平臺、浮式儲油船、豪華游艇、高速電動船、高速游艇、救生艇、超低溫金槍魚釣船、遠洋捕撈及加工船、節能型玻璃鋼漁船、高性能內河集裝箱船、大功率拖輪等主導產品;大力發展船舶修理改裝業,提高外輪、大型船舶、特種船修理改裝能力。提高船用鋼板、船用柴油機、發電機組、錨鏈等配套產品檔次,逐步形成以造船為主、修船為輔、配套能力強的產業體系。
三、促進我省船舶工業發展的措施
(一)抓好大企業、大集團建設。堅持“抓大放小”的原則,鼓勵大型船舶企業通過聯合、兼并、參股、收購等形式,加快股份制改造,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有重點地選擇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品牌優勢突出、競爭力強的骨干企業,運用市場機制和手段進行重點培育,使其盡快發展成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公司和大企業集團。放開搞活中小船舶企業,引導中小企業向以配套為主的專業化方向發展,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關聯產業鏈。對技術落后、浪費資源、質量低劣、污染環境以及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修造船企業,要依法予以關閉。
(二)推進技術進步。加大企業科技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鼓勵船舶企業加強技術儲備,努力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十五”末,大型船舶工業骨干企業都要建立省級或國家級技術中心。省經貿委、省財政廳在安排技術創新專項資金時,要對船舶企業給予重點支持。高起點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裝備,加快消化、吸收、創新步伐,加大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力度。增加技術改造投資,抓好船舶企業技術改造重點項目的篩選和實施,積極向國家爭取國債技術改造貼息資金和國家高新技術船舶發展基金支持。
(三)加快結構調整。從我省船舶制造業發展的實際出發,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搞好企業定位、產品定位和市場定位。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制定規劃和導向性意見,引導船舶企業轉變經營方式,向專業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實現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快信息化帶動產業化進程,實現造船模式現代化、企業管理集約化、生產模式柔性化,提高企業綜合素質,增強核心競爭力。提高產業外向度,努力擴大外輪修理業務。增加船舶品種,提高船舶質量,實現從“低價取勝”向“質優取勝”轉變。優化人才結構,大力引進造船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對于骨干修造船企業引進緊缺人才和高新技術人才,當地政府可放寬限制,優先為其辦理手續。高科技人才可以其科技成果入股,并獲得股權收益。
(四)大力開拓市場。要針對船舶生產及經營特點,強化營銷工作,加快營銷創新。引導船舶企業加快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加各類專業性博覽會和國際經貿交流活動。采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的辦法,廣泛接觸國內外客商,多渠道與國外企業建立聯系,尋求合作。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引導船舶企業到國外招商引資,加強與國內外知名船舶代理公司的合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促進我省船舶工業加快發展。實施品牌戰略,對我省具有優勢的船舶企業及產品加強宣傳、重點培植,樹立名牌形象,提升品牌價值。充分利用電子信息網絡,獲取國內外市場信息,逐步實施船舶電子商務,推進營銷網絡化、經營全球化,降低采購及銷售成本,增強國際競爭力。
(五)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針對造船資金需求量大、建設周期長的特點,各級財政對船舶工業的發展要給予適當支持。有關金融機構要積極建立船舶風險投資和融資擔保機制,通過信用擔保或以在建船舶抵押等形式,幫助企業解決流動資金貸款難的問題。要積極開展船舶出口買方信貸業務,鼓勵國外船東到我省造船買船。鼓勵企業創造條件,使用國內銀行的外匯貸款。支持企業依法盤活土地資產,對搬遷的骨干船廠,采取“退二進三”進行土地置換的,政府依法收回原企業用地,合理安排遷建用地,并對收回土地給予合理補償;經市、縣人民政府批準,處置收回土地所得出讓金按不高于80%的比例返還給外遷企業,用于新廠區建設和發展生產。船舶企業在改革過程中,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出讓、租賃、作價出資(入股)等方式處置土地資產。對采取作價出資(入股)方式處置土地資產的,按政府應收取土地出讓金計作國家資本金。
(六)擴大船舶出口。以船舶出口帶動船舶工業發展,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外經貿部門要引導船舶企業積極申請進出口經營權,鼓勵開展自營進出口業務。加大對船舶出口扶持力度,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要對船舶出口企業參加國際展洽活動的攤位和國際標準認證費用優先補貼。幫助船舶出口企業優先申報機電出口專項貸款,爭取國家貼息資金支持。開展船舶代理業務,以骨干船舶企業和外貿企業為主體,探索組建工貿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承攬訂單,引進技術,聚資融資,擴大船舶出口代理業務。以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為依托,鼓勵政府、外貿公司、船舶企業向其注入資金,并積極吸引外資和社會資金,使其迅速具備為船舶制造及出口提供擔保的能力,解決長期制約我省船舶出口的“瓶頸”問題。
(七)改善服務環境。政府有關部門要轉變職能,相互配合,提高效率,支持船舶工業發展。在制定岸線資源開發規劃時,要優先考慮船廠對岸線條件的特殊要求,給予優惠政策。提高外匯管理和服務水平,簡化外商投資企業資本金結匯手續。海關對重點船舶企業,在通關環節提供必要的便利,符合進口關稅、增值稅減免條件的,予以減免。優先為船舶出口企業退稅。省有關部門要積極授予開放水域內的船舶修造企業承修外輪資格,支持企業承攬外輪修理業務,在保證國家安全和監管有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簡化有關審批手續。資信良好的重點船舶出口企業貸款利率執行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基準利率或適當下浮。簡化重點船舶企業出國審批手續。中央、省及當地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船舶工業企業應優先享受。
(八)加強組織領導。打破條塊分割和所有制界限,建立省市兩級船舶工業管理體系。省經貿委負責全省船舶工業發展的組織協調工作,省國防科工辦負責船舶工業行業管理工作,制定行業規劃及有關政策,加強監督及安全生產管理。針對船舶工業的特殊性,加強我省船舶工業平戰轉換能力,有關企業要承擔落實軍民兩用技術儲備、戰時動員技術擴散及船舶改裝動員擴產等任務,確保戰時改裝擴產的需要。
二00二年十月十二日
評論
相關法律條文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實施意見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實施意見(魯政發〔2016〕19號)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服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現代流通業發展的意見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現代流通業發展的意見(魯政發〔2014〕3號)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流通業是我省國民經濟基礎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