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的意見
2025-07-04 13:54
282人看過
繼續
技術人員
專業
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的意見(青政〔2008〕52號)西寧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東行署,省政府各委、辦、廳、局: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
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的意見
(青政〔2008〕52號 )
西寧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東行署,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加快我省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步伐,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創新能力,全面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按照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關于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的意見》(國人部發〔2007〕96號)的要求,結合我省實際,現就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提高對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
繼續教育是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創新能力和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加強繼續教育工作,培養高素質、能力強的專業技術人員,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構筑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要求。我省現有專業技術人員近15萬人,每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僅為36人,高層次人才、急需人才十分短缺,不能完全適應我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及縣以上人事、教育、科技、衛生、農牧等部門和用人單位應當從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高度出發,充分認識繼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視繼續教育工作,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不斷推進繼續教育工作。
二、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機制和目標任務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緊緊圍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以能力建設為核心,以高層次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為重點,有計劃、分領域、分類別、分層次開展大規模的繼續教育活動,提高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創新能力和整體素質。
建立人事部門主管、業務部門實行行業管理、用人單位和施教機構為實施主體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體系;形成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政府主導與單位自主相結合,個人履行義務與自覺自愿學習相結合,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的繼續教育運行機制。逐步實現專業技術人員全員繼續教育,使他們得到與科技進步、崗位要求和個人發展相適應的培養與訓練,知識結構及時更新,業務素質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
三、完善繼續教育工作計劃,進一步明確責任
(一)按照《規劃綱要》確定的主要任務,人事部門會同教育、科技等行業主管部門根據實際,充分考慮專業技術人員的分布、類別、層次、專業等特點,做好需求預測,編制全省繼續教育規劃。依托三江源人才工程的實施,加大生態建設保護、資源開發、循環經濟等重點領域的繼續教育工作,確定重點領域,明確目標任務。指導全省繼續教育公共科目培訓計劃的實施,分解落實各項任務,加強協調指導和監督檢查力度,及時解決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二)有關業務主管部門、有關行業組織應當根據全省繼續教育規劃,負責制定本部門、本行業繼續教育計劃,會同人事行政部門組織實施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無主管部門單位的繼續教育工作,由當地人事部門或負責其人事代理的人才服務機構負責。
(三)人事部門根據教育、科技、文化、衛生、農牧等主要專業領域科技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的實際,研究制定具體措施,分類推進繼續教育工作,不斷強化農村牧區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力度。
四、采取有效措施,開展繼續教育活動
(一)全面平等實施繼續教育。實施繼續教育,要平等面向所有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繼續教育活動。各級人事部門在繼續推進事業單位繼續教育的同時,加強對企業和非公經濟組織繼續教育工作的指導、服務和監督,針對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繼續教育積極性不高、信息不暢等問題,加強指導,積極提供政策、項目和信息等服務。逐步建立適應非公有制經濟組織自身特點的繼續教育模式,促進繼續教育工作協調發展。
(二)繼續教育培訓內容。繼續教育的內容分為專業科目培訓和公共科目培訓。專業科目培訓由行業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施教機構和用人單位具體實施;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從行業的發展趨勢、專業技術人員崗位、知識結構、業務水平等實際出發,采用相關專業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信息,編寫繼續教育專業科目指南,組織繼續教育示范活動,指導本行業的繼續教育工作。省人事、教育、科技部門要積極配合各行業主管部門,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有關培訓機構的優勢,完善專業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匯聚優勢培訓資源,提供優質的繼續教育服務。
公需科目培訓由人事部門會同有關行業主管部門統一組織開展,每年設立一到兩門具有特色的公需科目培訓項目,供專業技術人員選修。公需科目的學習一般不超過國家規定繼續教育總學時的三分之一。
(三)繼續教育培訓形式。根據實際工作需要,按照不同項目、不同層次專業技術人員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綜合運用集中培訓、自修、案例教學、學術研討、技術考察、咨詢服務,到教學、科研、生產單位進修,出國(境)培訓、考察、研修以及通過公眾傳播媒體和互聯網接受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為專業技術人員提供量身合體的繼續教育服務。企業、事業單位應當為專業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提供必要的時間和便利條件。
(四)繼續教育培訓時間。專業技術人員每人每年脫產或者集中參加教育的時間累計不少于12天或者72學時。有條件的地方、部門和單位可以實行學分制,實行網絡化和量化管理。學習期間享有與在崗人員同樣的工資福利待遇,接受繼續教育后,按有關規定或者協議為所在單位提供服務。專業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情況,應作為申報晉升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與聘任專業技術職務的重要條件。
(五)建立繼續教育基地,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依托現有的辦學條件,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等單位培訓機構及其他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設備等教學資源優勢,建立繼續教育基地。積極發揮各類學術團體、行業協會、學會和社會力量辦學單位的重要作用。著力建設形式多樣、培訓質量高、信譽好的施教機構,為社會提供優質繼續教育服務,推動繼續教育事業發展。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按照專兼職結合、以兼職為主的原則,聘請本專業及相關專業領域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或具有高中級職稱的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完善管理制度。各地區、各行業要逐步建立繼續教育師資庫,努力建成一支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相對穩定的繼續教育教師隊伍。
五、建立和完善繼續教育工作制度
(一)建立繼續教育證書登記制度。各級人事部門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應用網絡管理等方式建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檔案,連續記載專業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情況。用人單位將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專業培訓和公共科目培訓的情況和考核結果在培訓證書上予以登記。
(二)建立繼續教育證書驗證制度。繼續教育證書的驗證工作由專業技術人員所在單位和同級人事部門共同負責,驗證合格的,在繼續教育證書《年度驗證登記》欄內簽蓋人事部門培訓教育專用章。
(三)實行繼續教育評估制度。繼續教育工作情況應納入各單位目標管理的范圍,并作為評估衡量本單位和單位負責人工作業績的重要內容。各級人事部門應會同各行業主管部門,定期對企業、事業單位繼續教育的年度計劃、領導責任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效果等實施評估。
(四)建立繼續教育工作統計制度。各級人事部門對繼續教育人數、時間、內容、辦班種類、形式和經費等基本情況實行年報制度,并根據需要,進行隨機統計和抽樣統計。《繼續教育年度統計表》由省人事廳統一制作。
(五)建立繼續教育工作獎勵制度。各級人事部門和各行業,在繼續教育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在實際工作中運用繼續教育獲取的知識、技能做出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表彰和獎勵。
(六)建立繼續教育的資金保障制度。加大繼續教育投入力度,建立繼續教育投入保障機制。繼續教育經費由政府、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高層次人才、中青年科技骨干和急需緊缺人才的培養。各類事業單位按照不低于職工工資總額的1.5%的比例安排繼續教育經費,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和部門加大對繼續教育投入;個人應當承擔相應的繼續教育費用。
(七)完善繼續教育相關收費制度。開展繼續教育培訓需要收取相關費用,要按照國家和省價格主管部門核定公布的標準執行。行業組織和繼續教育機構在繼續教育活動中不得違反規定收取費用。
六、加強組織領導和監督檢查,推進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
(一)嚴格履行職能。各級人事部門要嚴格履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職能,重點做好政策制定、規劃指導、組織協調、公共服務和示范培訓。繼續教育協會要充分發揮作用,廣泛聯絡和動員會員單位,提供咨詢和服務,開展繼續教育工作。用人單位要根據本單位工作需要,指定專人負責計劃實施、日常管理等工作。
(二)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省、州(地、市)、縣人事部門要落實培訓計劃,負責本轄區內繼續教育規劃的組織、協調和實施。各級人事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檢查繼續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對繼續教育機構建立信用檔案,并定期向社會公布繼續教育機構的信用情況。要求繼續教育機構如實向社會公告其培訓科目、培訓教師、培訓地點、收費項目和標準及設施等情況,營造良好的繼續教育秩序。尤其對繼續教育活動中亂辦班、亂收費,或者擅自提高收費盈利,增加專業技術人員和單位負擔的行為,會同相關部門加大查處力度,保障繼續教育工作健康持續的推進。
青海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六月二十日
評論
相關法律條文
吉林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
?《吉林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已經2018年11月19日省政府第2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9年2月1日起施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