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亞市委、三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三亞市水利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
2025-07-04 11:31
470人看過
水利
水資源
水務
中共三亞市委、三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三亞市水利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三發〔2011〕11號)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中發〔2011〕1號)和《中共海
中共三亞市委、三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三亞市水利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
(三發〔2011〕11號)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中發〔2011〕1號)和《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瓊發〔2011〕8號),結合我市實際,就加快三亞市水利改革發展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水利在三亞國際旅游城建設中的戰略地位。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利是建設三亞國際旅游城不可或缺的基礎支撐,是現代農業發展不可替代的基本保障,是生態環境保護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和戰略性。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事關三亞長遠可持續發展大計。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增強水資源支撐保障能力,對全面推進三亞國際旅游城建設,確保全市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緊迫性。三亞升格地級市以來,水利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利面臨的形勢愈加嚴峻。主要表現在:藤橋河、三亞河、寧遠河、大茅河等主要河道大部分河段未建設標準堤防,防洪標準低,依然是城市防洪的薄弱環節;灌區末級渠系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歷史欠賬多,特別是末級渠系“最后一公里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水利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農村安全飲水項目的長效管理機制尚未建立,偏遠山區人飲水困難問題亟待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的任務任重道遠;供水排水水質監測管理不到位,供水管網改造和污水管網配套相對滯后,影響了城鎮建設水平;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以及開發利用不均衡,區域性“水少”、“水臟”現象時有發生,越來越影響到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轉,水資源節約、保護、水污染防治的壓力越來越大;基層水務管理基礎薄弱、機構不健全,重建輕管現象較普遍,仍是造成小型水利工程安全隱患的重要因素。這些問題制約了三亞國際旅游城建設的深入開展,因此,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刻不容緩。
二、水利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和基本原則
(一)總體思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踐行中央新時期治水方針,把水利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緊緊圍繞三亞國際旅游城建設的總體目標,加快民生水利設施建設,不斷深化水利體制機制改革,注重科學治水、依法治水,不斷提高水利的防洪保安、水資源配置管理、水環境保護和服務民生能力,為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堅實水利保障。
(二)基本原則。一要堅持民生優先。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問題,推動民生水利新發展。二要堅持統籌兼顧。注重興利除害結合、防災減災并重、治標治本兼顧,促進城市與農村水利協調發展。三要堅持人水和諧。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水資源。四要堅持政府主導。發揮公共財政對水利發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會協同治水興水合力。五要堅持改革創新。加快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破解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三、明確水利改革發展的目標和任務
(一)加快水資源優化配置及管理體系建設,保障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
1.扎實推進水利規劃和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前期研究。科學編制三亞市《水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規劃》、《灌區節水改造規劃》、《給排水規劃》、《城鎮排污規劃》、《中小河流(六條河)規劃》、《水務信息化規劃》、《2011-2020年水土保持規劃》、《農村飲水安全規劃》和《節約用水規劃》等水利發展中長期規劃,明確我市水利建設的主攻方向,強化水利規劃對涉水活動的指導和約束作用。增加水利項目儲備,做好水利項目的規劃、論證等前期準備工作。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積極開展構建水網體系前期研究,推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在以大隆水庫為樞紐的西部區域水網、以赤田水庫為樞紐的東部區域水網和以水源池水庫、半嶺水庫為樞紐的中部區域水網的基礎上,研究寧遠河、藤橋河、三亞河3條河流為主干的水資源綜合開發和統籌調度的可行性,推進大中小型水庫聯合調配運用、流域互補的水網體系建設,逐步構建全市水網體系,增強水資源調控水平,扭轉區域性缺水的局面。
2.加快開展城鄉供水保障能力建設。在沿海地區,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城鄉供水管網向農村延伸等方式,以中心水廠輻射農村,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步伐,力爭實現沿海地區村村通上自來水。在偏遠山區,下大力氣建設集中供水工程設施,解決育才、鳳凰等鎮17個村委會150個自然村3.8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通過3到5年的建設,逐步建成農村飲水設施長效管理維護機制,基本實現全市農村飲水安全。全面評估市區供水設施現狀,規劃新建中部水廠和續建西部供水工程,全面保障不斷增長的城市供水需求;加快推進城鎮供水管網擴建和城區供水管網改造建設,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鄉供水格局,全面提升城市供水調配能力;建立全市供水排水水質監測及信息管理中心,強化水行政部門對城市用水安全的監管職能,提高政府對供、排水水質監測能力,確保城鎮供水安全。
3.全面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建立健全污水處理科學管理制度,全面規范我市城鎮污水處理及其污水設施的規劃、建設、管理和維護。制定《市區污水處理設施改造可研及分期實施計劃》和編制中水回用規劃,擴建及升級改造紅沙污水處理廠(二期),加快推進三亞灣新城、崖城鎮、崖城創意新城、紅塘灣、吉陽高新技術產業園等污水處理廠工程建設,推進區鎮污水管道建設,分步實施中水回用設施建設。
(二)加快防洪減災體系建設,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1.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重點河流河道治理工程建設。鞏固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成果,完成全市1宗中型、8宗小(1)型以及48宗小(2)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充分發揮其防洪、灌溉等綜合效益。綜合治理三亞河、藤橋河、寧遠河、大茅河,不斷提升城鎮防洪減災能力以保障經濟社會的發展。
2.加強城市排洪排澇工程建設。建立與城市發展相匹配的防洪工程體系,提高抗御洪澇災害的綜合實力。加快推進城區三亞河入海口疏浚工程建設,實施完成榆亞路紅沙段、吉陽路轉盤段、迎賓路與鳳凰路交叉路段、下洋田與鳳凰路交叉路段、山水國際路段、勝利路鴻港市場、南邊海、鳳凰路與春光路交叉路段等低洼易澇地段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提高城市整體防洪能力。
3.強化防洪防旱非工程措施。建立健全防洪防汛應急預案,強化防汛抗旱責任制,加強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的搶險救援隊伍建設。成立機動搶險隊,配備專業搶險設備,加強隊伍培訓和演練,提高實戰能力。開展防汛物資儲備體系建設,提高全市防汛物資儲備能力。大力推進我市六鎮二區三防辦公室能力建設,建立健全防汛防旱督導制度,不斷提高基層防災減災組織在防臺風預案編制和防災減災的責任意識、宣傳教育、實戰演練以及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等方面的保障能力,確保防風防旱工作落到實處。
(三)加快農村水網體系建設,增強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能力
圍繞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以渠道防滲硬化、現代高效節水灌溉、田洋整治、小型水源工程建設為重點,著力推進現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冬季瓜菜、南繁育種、熱帶作物和坡地改良創造良好的水利生產條件,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提供強有力的水利支撐。
1.全力推進灌區配套及節水改造工程建設。重點實施大隆灌區配套工程,完善全市中型灌區的配套建設,灌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通過采用田間測控、微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大力提升節水灌溉的科技含量,在滿足農作物生長需求和土壤墑情的基礎上實施限時、限量的節水灌溉,全力打造玫瑰、蘭花、熱帶瓜果菜等現代農業節水示范基地。
2.大力實施渠道建設和田洋整治工程。以農村水利綜合規劃為先導,抓好灌溉渠道加固、改造,高標準開展旱澇保收的農田整治,加大坡地水利設施建設,解決好農業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十二五”期間,改造、加固渠道長620公里,整治大茅田洋、新村田洋等千畝以上田洋16宗,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9萬畝。
(四)加快水環境與生態保護體系建設,構建人水和諧環境
1.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通過嚴格控制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強化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確保經濟社會的發展與水環境、水生態形勢相適應。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用水。加強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管理,嚴格實施取水許可審批制度、水資源論證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嚴格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嚴守用水效率控制紅線。積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把節水減排工作貫穿于經濟發展全過程和社會生活各個環節。大力推廣節水器具,強化用水定額和用水計劃管理;合理調整用水價格,對用水大戶進行重點監控和審查,提高用水效率。嚴守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全力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執行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許可制度,嚴控入河污染物總量。探索建立水生態補償和水源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退果還林計劃,全面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從事建設開發活動,杜絕向水體排污。
2.著力加強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保護建設。落實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三同時”制度;建立水土流失監測站,加強水土流失及防治情況的監督檢查,水土流失監測形成制度化、規范化。通過修建隔離工程等措施,全面完成大隆、赤田、福萬-水源池、半嶺、抱古等中型以上飲用水庫水源地保護區防護工程,以及那浩水庫等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建設。強化飲用水水源應急管理,完成飲用水水源地應急事故池建設。組建水質監測隊伍,設置原水供水水庫水質監測站點9個、河道水質監測站點6個,構建全市水環境監測系統,實時監控水質狀態,確保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質全面達標。
(五)加快水行政管理服務體系建設,保障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
1.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鞏固和完善中型以上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成果,確保大隆、赤田、水源池、湯他、半嶺等準公益性水管單位基本支出和維修養護經費的全面落實。深入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小型水利設施管護機制,確保小型水利工程設施管護人員和管護經費到位,確保小型水利工程設施的安全。各鎮要結合實際,可采取專業公司服務外包、管護承包等合同管理模式,推行小型水利工程設施管護績效考核制,強化小型水利工程設施的日常管理和維護。
2.健全基層水務服務體系。加強基層水務服務能力建設,建設一支職能明確、服務到位、素質過硬的基層水務管理隊伍。加強各區鎮水務站的建設,落實其人員及經費,切實承擔起區域內水資源管理、防汛抗旱、農田水利建設、水利科技推廣等公益性職能,其經費納入市級財政預算。建立健全各級農民用水協會,加大扶持力度,落實農村安全飲水項目和支渠以下的小型灌渠的管理和維護責任,其經費按“以獎代撥”的形式給予財政補助。制定水利工程建設的用地政策,優先保證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用地。
3.推進依法治水機制建設。加強水行政執法監察隊伍建設,推進水利綜合執法。市各有關單位要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水土保持設施驗收、防洪評價、取水許可、城市排污許可、涉河建設項目許可、河道采砂許可、建設項目節水設施驗收等制度,市發改、國土、規劃、住建、水務等部門要把這些制度納入項目建設許可、報批工作程序,有關手續不完備的項目不予審批、不得開工建設。強化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生產建設項目必須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并報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對水土保持設施未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生產建設項目不得投產使用。建立健全建設項目占用水利設施和水域的許可和補償制度。加強水源地保護區水源林保護,市林業部門要加快推進水源地保護區生態公益林劃定工作,堅決查處毀壞水源林行為。加強涉水許可審批監督管理,堅決查處和制止無序開發水資源、侵占湖庫水域和河道、破壞水利設施、違規排污、非法采砂等行為。
4.加強水務隊伍建設。適應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務系統干部職工隊伍素質,切實增強水務建設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大力引進、培養、選拔各類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完善激勵機制。加大基層水務干部職工培訓力度,解決基層水務職工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建立和完善水利建設廉潔風險防控體系,確保工程安全、資金安全。廣大水務干部職工要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行業精神,更加貼近民生,更多服務基層,更好地服務我市水利建設。
(六)加快水務信息化管理體系建設,帶動水務現代化
1.持續推進防汛指揮信息化建設。立足高起點,圍繞三亞國際旅游城建設的總體目標,繼續建設和完善防汛指揮決策支持系統,重點開展洪水預警報、主要江河流域內水庫群的防洪預報和統一調度、重要防洪水利工程遠程視頻實時監控、旱情監測等系統建設,努力提高災害預測預報、信息處理、調度指揮和災后評價能力,不斷增強防汛的現代化指揮決策水平。
2.大力開展水務信息一體化建設。在防汛指揮系統的信息平臺上,整合推進水資源管理、城市供水、污水處理、地下水監控、氣象等信息化建設,通過信息自動采集、在線監控等多種手段實現語音、數據、圖像的網絡傳輸和共享,提升我市在水資源綜合配置與保護、水生態保護、飲水安全、城市供水、污水管理、水文、氣象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七)加快水利投融資體系建設,保障水利投資穩定增長
1.加大以政府為主導的水利投入。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力爭今后5至10年全社會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加大水利規劃及前期工作經費投入,加快水利前期工作。逐年增加財政專項水利資金,進一步提高水利建設資金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落實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不低于10%的資金用于水利建設,充分發揮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土地整合資金的綜合效益。從城市建設維護稅中劃出不低于15%的資金,用于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公益性和準公益性水利工程更新改造、運行維護經費要納入財政預算,且年度投入總量與增幅要有大幅度提高。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維護經費給予財政補助,確保工程正常運行。延續水利建設基金征收政策,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等水規費。落實水資源費征收規定,加強水資源費的征收、使用和管理。農業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研究制定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用于防洪河堤的維修養護。
2.創新發展水利投融資市場。積極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合力保障水利大發展的資金需求。對公益性、準公益性水利項目,給予相應的財政貼息。積極營造適度寬松的支持水利建設的金融環境,政策性銀行新增貸款規模和資金安排要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適度傾斜。鼓勵金融單位、國內外企業、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以獨資、項目融資、合資、合作、聯營等方式投資和參與城市水利、河海堤防、農田水利建設。
四、加強水利改革發展的組織領導
(一)落實責任。各級黨委、政府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將水利建設和改革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抓緊抓好,切實解決水利建設遇到的實際問題。建立行政領導任期水利工作目標責任制,把水利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目標考核內容,實行重點工程、防汛防旱、飲水安全保障、水資源管理與保護、水庫安全管理行政首長負責制。組織、監察部門要對水利建設、管理、改革等各項任務進行檢查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二)合力推動。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增強責任意識,加強水利行業管理,抓好水利工程建設的組織實施。發改、財政等部門要合理安排水利建設計劃和資金。國土環保部門要在土地確權、辦證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保證水利建設項目用地,加強對水污染的管理和監督,確保水環境安全。宣傳、公安、交通運輸、林業、審計、電力等有關部門和單位要結合各自職責,積極支持水務建設,做好涉水相關事務。
(三)深入發動。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水利工作。大力宣傳市情水情,提高市民的水患意識、節水意識、水資源保護意識,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水利建設。對在水利改革發展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要予以表彰獎勵,為推進水利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附件:三亞市加快水利改革發展責任事項分解表(略)
中共三亞市委
三亞市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14日
評論
相關法律條文
三亞市海岸帶保護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海岸帶的綜合管理,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海岸帶,根據《海南經濟特區海岸帶保護與開發管理規定》及相關法律、法規,結合三亞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海岸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