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永州市委、永州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中發[2007]1號文件和湘發[2007]1號文件的意見
2025-07-04 11:34
397人看過
農村
農業
縣區
中共永州市委、永州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中發[2007]1號文件和湘發[2007]1號文件的意見(永發〔2007〕5號2007年4月10日)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
中共永州市委、永州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中發[2007]1號文件和湘發[2007]1號文件的意見
(永發〔2007〕5號 2007年4月10日)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7〕1號)(以下簡稱“中央1號文件”)和《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湘發〔2007〕1號)(以下簡稱“省委1號文件”)精神,認真組織實施中央和省里出臺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措施,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刻領會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指導新時期“三農”工作的新理念新舉措
近年來,中央在深刻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重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提出了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規劃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任務。今年中央1號文件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強調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加大了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這些政策含金量高、推動力大、操作性強、受益面廣,為我們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全市上下必須進一步把思想統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強“三農”工作的新理念上來,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政策研究透、落實好,確保農業農村又好又快發展。
二、明確今年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
2007年,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思路是:認真貫徹落實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央1號文件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以農業穩定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更加和諧為目標,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強化農村公共服務,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努力提高農民素質,確保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實現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5.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的目標。為此,要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這兩個“根本”,堅持不懈抓好七項重點工作。
1.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進傳統優勢產業的改造提升。要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要搞好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建設,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要建立和完善適應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市場體系,推進農村現代物流產業發展。要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
2.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發揮我市水稻生產的比較優勢,以糧食生產大縣為重點,抓好糧食生產基地建設。今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產量要在去年的基礎上保持穩定,力爭有新的增加。要繼續實施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擴大優質稻種植面積,搞好優質稻米的加工,提高糧食生產效益。
3.促進農民持續增加收入。要充分挖掘內部增收潛力,發展家庭多種經營、規模經營,培植一村一品、專業大戶,通過提高種養業效益增加家庭經營收入。要拓寬外部增收渠道,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壯大縣域經濟,帶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發展,鼓勵和支持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引導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切實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的實際問題,提升勞務經濟發展水平。
4.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切實加強農村公路建設、農田水利建設、農村電網改造建設、以沼氣為重點的農村新型能源建設,推進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森林資源保護等工程建設,確保森林覆蓋率穩定,抓好農村通訊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切實改善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5.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認真落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體系建設和疾病防控工作,實行兒童計劃免疫免費接種,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全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加強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全面推進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加快農村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脫貧致富步伐。
6.繼續深化農村改革。要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抓好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要統籌推進農村金融體制、糧食流通體制、征地制度和集體林權制度、小型水利產權制度等各項改革。認真探索化解村級債務的措施和辦法,解決鄉村負債問題。
7.抓好村莊規劃整治。要堅持分類指導,進一步完善村莊布局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抓緊編制村莊整治規劃,今年基本完成村莊規劃編制。要因地制宜抓好村莊整治,以“三清三改”為重點,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建設。將農村民居防震保安納入村莊整治規劃。
三、嚴格落實中央和省里支農惠農政策措施的責任
市、縣區要將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里支農惠農政策措施的目標責任分解落實到有關部門單位,切實加大爭取項目資金和服務“三農”工作的力度。
(一)著力加大“三農”投入力度
1.增加財政對“三農”的投入。2007年,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村建設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建設用地稅費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農”。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完善投入管理辦法,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由各級財政、發改委、國土、規劃建設等部門負責落實。
2.加大信貸投入。加快制定農村金融整體改革方案,努力形成商業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額貸款組織互為補充、功能齊備的農村金融體系,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擔保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投放。由市、縣區人民銀行、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部門負責落實。
3.落實農業支持補貼政策。完善落實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認真落實國家對糧食主產縣和財政困難縣鄉增收節支的獎勵補助。嚴格執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抓好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研究制定財政對參保農戶給予保費補貼的政策。由市、縣區財政、農業、農機、糧食、統計等部門負責落實。
4.引導農民和社會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辦法,建立“一事一議”公益性設施建設獎勵補助制度。對農戶投資投勞興建直接受益的生產生活設施給予補助。綜合運用稅收、補助、參股、貼息、擔保等手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投入農業農村,參與新農村建設。由市、縣區財政、稅務、農辦等部門負責落實。
(二)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1.大力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推廣優質稻種植,實施超級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全年發展優質稻350萬畝,其中高檔優質稻突破100萬畝。做大做優高效果蔬產業,推進綠色食品產業健康發展,全年發展高效商品蔬菜60萬畝,發展有機茶種植2萬畝。推行健康養殖方式,加快建設養殖小區,培育發展養殖大戶,全年新增養殖小區30個以上,出欄生豬750萬頭,出籠家禽8000萬羽。做大做強藥材產業,以敬和堂、時代陽光等幾大藥材加工企業為依托,建設厚樸、杜仲、銀杏等藥材基地20萬畝。繼續加大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突出抓好1萬畝城市生態圈和2萬畝綠色通道工程造林,促進20萬畝速生豐產林、10萬畝油茶低改、10萬畝楠竹低改任務的全面完成。由市、縣區農業、林業、供銷、畜牧水產等部門負責落實。
2.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認真落實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貼息補助、投資參股、稅收優惠政策措施,建立農業產業化專項扶持資金,重點扶持十大標志性龍頭企業、十大科技創新示范企業、十大品牌建設示范企業、十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十大休閑農業示范企業。加快實施“153”規劃,力爭今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企業新增4家,過1000萬元的新增14家,過500萬元的新增30家,省級龍頭企業新增2-3家。加大品牌培育和整合力度,年內新增湖南名牌產品、湖南著名商標3個以上。由市、縣區財政、稅務、銀信、鄉鎮企業等部門負責落實。
3.積極開發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依托我市荒山旱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物質產業。重點抓好20萬畝紅薯、10萬畝蓖麻生物質能源原料基地建設。加快發展以農作物秸桿為主要原料的生物質燃料、肥料、飼料,啟動農作物秸桿生物氣化和固化成型燃料試點項目,支持秸桿飼料化利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森林旅游業,年接待游客60萬人次以上,旅游綜合收入增長30%以上。大力發展“農家樂”、花卉園林等休閑觀光農業。支持“一村一品”發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大戶、專業村和專業鄉鎮。由市、縣區農業、林業、供銷、畜牧水產、鄉鎮企業、科技、旅游等部門負責落實。
4.努力做大勞務產業。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制度,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力度,積極拓展勞務市場,擴大勞務輸出,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全年實現轉移農村勞動力147萬人以上。認真落實農民工的有關政策,切實加強就業服務和權益保障,努力解決農民工的子女上學、工傷、醫療和養老保障等問題。由市、縣區勞動和社會保障、教育、農業、衛生、醫療、扶貧等部門負責落實。
(三)著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1.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認真落實增加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資金政策,加快重點水利工程建設進度,加強防汛信息網絡建設,全年完成水利投資3.2億元,完成各類水利工程6萬處,治理病險水庫120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0平方公里,新增農田灌溉面積2萬畝。增加農業綜合開發對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投入。加強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解決7.2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由市、縣區水利、農業綜合開發等部門負責落實。
2.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加快實施農村通暢、通達工程,全年完成農村公路建設投資5.5億元,建成通鄉公路210公里,通達通暢工程2650公里。加快農田機耕道建設,啟動村到組到戶便道工程。由市、縣區交通、公路、農機、扶貧辦等部門負責落實。
3.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加快實施第三期農網改造,年內全市基本實現城鄉同網同價。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加強以沼氣為重點的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全年完成新建沼氣池9000口,推廣太陽能熱水器2000臺以上,秸桿氣化爐5000臺以上。繼續開展“三個一”行動,市、縣區財政要安排村莊規劃經費,全年完成300個以上村的規劃編制,全面啟動“三清三改”。由市、縣區財政、新村辦、規劃建設、電業、扶貧辦、農村能源辦等部門負責落實。
4.加強農村社會事業建設。認真落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家庭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重點抓好39所寄宿制學校建設。增加對農村文化體育發展的投入,年內60%以上的全面小康示范村建有比較標準的文體活動場所。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體系建設,重點抓好36所鄉鎮衛生院的配套建設,所有縣區全面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參合率達到70%以上。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全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抓好農村五保戶供養、大病醫療救助和慈善救助等社會救助工作。繼續抓好農村鄉鎮敬老院和村“五保之家”建設,提高五保戶集中供養率。加強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全面推行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加強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年內減少貧困人口3萬人以上。抓好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落實,提高庫區移民生活水平。由市、縣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民政、計生、扶貧、移民等部門負責落實。
5.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采取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等措施,支持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企業發展。建立和完善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以集貿市場、連鎖超市、便民店為基礎,布局合理、輻射力強的農村流通網絡。支持建立“萬村千鄉市場”、“雙百市場”、“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和“農村商務信息服務”等工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市場服務,加大對農資生產經營和農村食品藥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加快培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大戶和農村各類流通中介組織,鼓勵工商企業參與農村市場建設和農產品農資經營。由市、縣區發改委、商務、供銷、農業、質監、藥監等部門負責落實。
(四)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科技創新
1.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大幅度增加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建立農民培訓專項資金,認真組織農村勞動力參加各類技能培訓,全年培訓農民5萬人以上,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1.9萬人,“陽光工程”培訓2.6萬人,扶貧技能培訓0.5萬人。由市、縣區勞動和社會保障、農業、農機、畜牧水產、教育、科技、扶貧等部門負責落實。
2.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各級財政要增加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投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鼓勵更多的科技人員為發展現代農業服務,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率。重點支持糧油、果蔬、林藥、畜禽等農產品的良種繁育、精深加工和貯存技術研發。落實涉農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相關優惠政策,支持企業與科研單位進行技術合作、向農戶提供新品種、新技術。由市、縣區財政、發改委、科技、農業、林業、畜牧水產、鄉鎮企業等部門負責落實。
3.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積極推進農科教結合,發揮農業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積極作用。支持重大農業技術推廣,加快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充分發揮市科技信息“戶聯網”服務“三農”的作用,著力培育科技大戶,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積極開發運用各種節約型農業技術,進一步推廣診斷施肥、精準施肥等先進施肥技術,農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集約、高效、生態畜禽養殖技術。由市、縣區科技、教育、農辦、農業、農機、畜牧水產等部門負責落實。
4.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切實抓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落實,大力引進先進適用農業機械,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加強農機安全生產管理,年內新增農業機械6萬臺套以上,新建農業機耕道200公里。每個縣區辦一個上規模的先進適用農業新機具示范點,市里重點抓好科技示范園的農業機械裝備項目建設。由市、縣區財政、農機部門負責落實。
(五)著力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1.扎實抓好農村綜合改革試點。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重點抓好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體制改革、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保障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確保取得實質性進展。由市、縣區組織、人事、編委、財政、教育、衛生等部門負責落實。
2.加快推進農村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按照公益性和經營性職能分開的原則,加強農村基層技術服務推廣體系建設,把農村經營管理列入政府職責。增加公益性職能服務經費,增強服務手段,改善工作條件,調動基層技術服務推廣人員的積極性。由市、縣區組織、人事、編委、財政、農辦、農業、林業、農機、畜牧水產、鄉鎮企業、經營管理等部門負責落實。
3.統籌推進農村其他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系、糧食流通體制、征地制度等各項改革。深化國有農林場稅費改革,完善國有農林場管理體制。抓好集體林權制度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穩定土地承包關系,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由市、縣區人民銀行、糧食、國土、財政、農業、林業、水利、經營管理等部門負責落實。
4.積極清理化解鄉村債務。認真清理化解鄉村債務,防止新債發生。積極爭取中央、省里的支持,優先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等方面的債務。妥善處理歷年農業稅尾欠,在嚴格把握政策和加強審核的前提下,該減免的要堅決減免,能豁免的應予以豁免。由市、縣區財政、審計、經營管理等部門負責落實。
5.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認真落實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發展的配套支持措施、稅務和金融政策,各級財政要設立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專項補助資金,著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市場營銷、信息服務、技術培訓、農產品加工儲藏和農資采購經營。全市年內新增比較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0個以上。由市、縣區財政、稅務、銀信、供銷、農業、鄉鎮企業、經營管理等部門負責落實。
四、切實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
(一)健全完善領導機制。各地要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抓“三農”工作,縣區黨委要有負責同志分管“三農”工作。要充實和加強“三農”工作綜合機構,市、縣區黨委和政府都要設立農村工作辦公室,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強化其綜合、協調、指導、管理農村工作的職能。各級各部門要樹立全局觀念,強化服務意識,以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構建和諧農村為己任,切實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支持“三農”工作的合力。
(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健全完善黨支部領導下的村級組織運行機制,增強基層組織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能力。選好配強村黨組織領導班子,注重從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回鄉青年、外出務工經商人員、應屆畢業大學生中培養選拔村干部,積極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面向農村基層就業。加強和改進農村黨員的教育管理,堅持搞好“雙向培養”,把致富能手培養成為黨員,把黨員培養成為致富能手。繼續深化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進一步健全并落實基層干部表彰、激勵機制和黨員關愛機制,積極探索從優秀村干部中考錄公務員,選任鄉鎮領導干部的有效途徑。要關心和愛護基層干部,繼續實施鄉鎮辦公條件改造工程,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加強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改善基層干部的工作生活條件,合理提高村干部的生活待遇和保障水平。
(三)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繼續深入開展“萬名干部回村莊攜手建設新農村”主題活動,動員組織廣大干部為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獻計出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八榮八恥”教育活動,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積極創建和諧示范村,大力倡導和引導農民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加強村民委員會的自身建設,積極推進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尊重和保護農民民主權利,讓農民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拓寬農村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建立健全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機制,狠抓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種犯罪和社會丑惡現象,營造安定祥和、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評論
相關法律條文
永州市人民政府關于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意見
永州市人民政府關于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意見(永政發〔2014〕4號)各縣區人民政府,各管理區,永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市政府各委局、各直屬機構:為進一步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