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實施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
2025-07-04 14:55
204人看過
教師
信息技術
工程
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實施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蘇教師?z2015?{3號)各市教育局,昆山市、泰興市、沭陽縣教育局:為全面提升我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根
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實施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
(蘇教師?z2015?{3號)
各市教育局,昆山市、泰興市、沭陽縣教育局:
為全面提升我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根據《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教師〔2013〕13號),現就我省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簡稱“提升工程”)提出如下意見:
一、明確目標任務,加強組織管理
(一)目標任務。從2015年到2017年,依據教育部頒發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培訓課程標準和能力測評指南,采取符合信息技術特點的培訓新模式,對全省中小學(含幼兒園,下同)教師分年度、分層次組織實施不少于50學時的專項培訓。通過培訓,幫助教師掌握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能力,發展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的能力,具備主動運用信息技術實現專業自主發展能力。建立教師主動應用機制,創設良好應用環境,推動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日常工作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2015-2017年,各地原則上按照教師總量的30%、30%、40%比例分年度完成全員培訓工作。
(二)組織管理。省教育廳成立領導小組,組長由省教育廳分管師資工作的廳領導擔任,成員由省教育廳師資處、基教處、財務處以及省電教館、省教研室、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訓中心、省教師培訓中心主要負責人擔任。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電化教育館,負責提升工程的平臺建設、日常管理、考核評估等工作。省電教館、省教師培訓中心、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訓中心、省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負責組織實施一定規模的骨干教師和農村教師省級培訓,支持各地使用江蘇教師教育網平臺和課程資源開展全員培訓。
各地要高度重視提升工程實施工作,要成立協調管理機構,統籌指導當地提升工程的實施工作。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政策措施和規劃實施方案。要建立幫扶激勵機制,按照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原則,開展全員培訓。要按照教育現代化建設要求,加快整合師訓、電教、教研等部門的資源和力量,推進教師發展中心建設。縣級教師發展中心要加強對校本研修的檢查指導,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動應用,確保提升工程落到實處。
二、完善政策措施,抓好重點環節
(一)做好培訓準備。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在2015年5月底前完成培訓網絡課程、培訓管理平臺、培訓選學平臺建設,并舉辦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管理者高級研修班,完善各項組織管理和激勵政策,組織骨干培訓。各地在制定工程規劃時,要結合本通知要求,認真研究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在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網站查詢http://www.nltsgc.cn),要注意做好與原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的政策銜接工作。
(二)推進項目整合。工程實施期間,各地原則上不再開展其他信息技術專項培訓。2014年參加過 “英特爾未來教育”、“微軟攜手助學”、“樂高技術教育創新人才培養計劃”、“中國移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中小學校長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和“電教骨干教師培訓”以及2014年省級培訓通知中確定的11個提升工程創新實驗區組織開展的試點培訓、微課制作等,且達到50學時要求的,認同已經完成“提升工程”專項培訓。未達到50學時的,需繼續參加培訓,滿足培訓學時要求。
(三)豐富培訓模式。培訓主要采取線上學習、線下交流、現場實踐及校本研修相結合的模式。省教育廳將通過江蘇教師教育網為全省培訓免費提供課程資源和自主選學與管理平臺。各地可借助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中國教師研修網、中國教師網、全國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平臺等社會化資源開展培訓。培訓整體規劃應著眼長遠,以完善全省培訓體系為出發點,注重實際、注重自主創新,堅持引進資源與自主發展相結合。
(四)強化改革創新。鼓勵各地積極創新培訓模式,注重提高培訓能力,注重應用導向,注重發揮學校主體作用。2012-2013年認定的11家省示范性教師發展中心所在縣(市、區)為“提升工程”創新試驗區。創新試驗區要率先垂范,結合工程實施工作,在培訓形式、資源建設、隊伍保障、校本研修等各方面大膽改革創新,建立健全當地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服務體系。
(五)加強科學測評。各地要根據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指南,以發展測評為重點,按照“以評促學、以評促用”的原則開展測評工作,幫助教師了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程度,科學評價能力發展水平。測評內容要密切聯系教師一線教學和專業發展實際,反映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程度。
(六)促進教學應用。各地在開展培訓的基礎上,可組織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應用論文、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課例、微課評比、一課一優師等活動,并予以一定的學時認定,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全面融合,形成良好的應用氛圍。各項活動的開展要以學習、研究、實踐為主要內容,注重全員參與,注重團隊合作,注重培訓實效,避免形式主義,避免以獎代訓。具體認定辦法由各地根據培訓要求研究確定。教育部、省教育廳另有規定的除外。
(七)構建網絡社區。根據教育部“三通兩平臺”建設要求,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在江蘇教師教育網為全省特級教師開通網絡平臺,建設以特級教師領銜的網上名師工作室,探索建立網絡研修社區。網上名師工作室的內容維護由特級教師領銜的工作團隊共同負責。2015年完成“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的開通建設工作。具體建設辦法由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省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負責制定。
三、完善保障機制,確保穩步推進
省級財政安排專項經費,支持管理平臺建設、專項培訓、資源開發、能力測評和成果推廣等工作。各地各校要按照省政府有關文件要求,進一步落實培訓經費,保障工程的順利實施。在工程實施過程中要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結合《省教育廳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意見》(蘇教師?z2014?{6號),對推進有力的學校和工作卓有成效的先進個人予以表彰。領導小組將根據提升工程推進需要,研究制訂省級獎勵辦法。
各地要依據《江蘇教師培訓學時認定和登記管理辦法》和當地實施細則,進一步加強培訓的網絡化登記工作,實現管理常態化。省、市、縣、校各級培訓一律實施統一編號登記,編號規則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子項目名。省教育廳將根據中小學教師和校長培訓管理系統進行核查。
各市、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結合本地實際,制訂本地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
省教育廳
2015年1月21日
評論
相關法律條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