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長沙市農村扶貧開發(2011?D2020年)的實施意見
2025-07-04 19:13
396人看過
扶貧
農村
鄉村
長沙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長沙市農村扶貧開發(2011-2020年)的實施意見(長政辦發〔2012〕35號)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直機關各單位:自2001年國家實施第一個農村扶貧開
長沙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長沙市農村扶貧開發(2011-2020年)的實施意見
(長政辦發〔2012〕35號)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直機關各單位:
自2001年國家實施第一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以來,我市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基本解決了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為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市農業人口多,經濟發展仍很不平衡,相對貧困問題依然存在。從根本上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為了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發〔2011〕10號)和省委、省政府《湖南省農村扶貧開發實施綱要2011-2020年》(湘發〔2012〕5號)等文件精神,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放在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位置,抓好新階段扶貧開發,結合我市實際,特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新階段扶貧開發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方針
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農村未解決溫飽和初步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為主要扶持對象,以省、市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和市、縣(市、區)建設扶貧村及特殊困難鄉鎮為主戰場,以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基層組織建設為重點,以當地資源為基礎、科技進步為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為中心、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手段,提高扶貧標準,加大扶貧工作力度,努力推動貧困鄉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基本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部門協作、合力推進;突出重點、分類指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統籌兼顧、可持續發展的方針。
二、新階段扶貧開發的目標任務
2010-2020年我市扶貧開發的奮斗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實現貧困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繼續縮小發展差距,促進科學發展。
主要任務是:全市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包括建設扶貧村),戶均轉移勞動力1個,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000元以上,恩格爾系數降低到50%以下,貧困發生率控制在2.3%以內。多數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每年有一定的集體經濟收入;實現100%的村通公路、通電、通郵、通寬帶、通程控電話、通有線電視;絕大多數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解決安全飲水問題,確保人均旱澇保收高產田0.5畝以上,有條件的村通自來水覆蓋率達80%以上;貧困農戶戶均達到1畝果園或其它經濟作物;基本消除無房戶,且貧困農戶住房條件有明顯改善;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積,搞好退耕還林,森林覆蓋率比2010年底增加1個百分點左右;全面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70%以上,小學輟學率、初中輟學率分別控制在0.5%和1.5%以內,小學、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分別達到99%和98%以上,掃除青壯年文盲;90%以上的貧困農戶平均有1人掌握2-3門實用技術。每個行政村都有1所村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穩定在95%以上,基本消除地方病和重大傳染病。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完善五保供養制度和臨時救助制度,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三、扶持對象與重點區域
主要扶持對象是在新扶貧標準2300元以下具備勞動能力的22萬低收入農村人口。全市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范圍是:
(一)相對集中在羅霄山脈、湘江流域洪澇區等貧困帶(革命老區)范圍內的貧困和低收入鄉村;
(二)省、市定9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新階段第一輪扶持的村);
(三)市、縣(市、區)定的建設扶貧布點村;
(四)省委、省政府明確我市東西扶貧協作與對口支援的單位。
四、認真落實各項優惠政策與扶持措施
(一)加大扶貧投入,強化資金管理。
增加政府對扶貧的資金投入是確保扶貧任務完成的根本保證。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已把扶貧開發投入列入了年度財政預算,并且逐年較大幅度增加。2012年財力新增專項扶貧資金350萬元,并從2013年起,年度預算按700萬元安排今后隨著財力的增加逐步增長。各縣(市)、區財政亦應安排一定基數,并納入年度預算。要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尤其是加大對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的轉移支付力度。財政扶貧資金要嚴格實行專戶管理和縣級報賬制。
繼續增加扶貧貸款投入。要盡快實現貧困地區金融網點空白村的金融服務全覆蓋,鼓勵保險機構在貧困鄉鎮建立基層服務網點,擴大貸款規模,增加信貸投入,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穩妥推廣小額信貸,以支持貧困農戶發展高效特色種養業和林業。
多渠道增加扶貧資金投入。搭建全社會參與扶貧開發的良好平臺,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參與扶貧,建立健全“一對一,手拉手”幫扶制度。深入開展“百企聯百村、共建新農村”活動,鼓勵企業采取多種形式到貧困鄉村結對共建。大力倡導機關黨員干部、社會愛心人士、企業成功人士與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活動,逐步形成國家、社會、企業、個人相結合的扶貧資金投入機制。
建立和健全扶貧資金使用和項目審計制度。扶貧資金項目主管部門要會同財政部門、信貸部門,對項目執行和資金落實情況進行經常性的檢查監督,及時發現和糾正資金管理中的問題。審計部門要定期對扶貧資金進行全面嚴格的審計,防止和杜絕擠占、挪用、貪污的現象。對審計中發現的問題,應區分不同情況,依紀依法嚴肅處理。
(二)認真搞好項目篩選,突出扶貧開發重點。
省里對各種扶貧資金的分配辦法進行了改革。財政資金改過去的“基數法”為“穩定一塊、搞活一塊”。即一部分按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分配,用作項目資金的標準外補貼,解決貧困鄉村相對籌集資金更難,于富裕鄉村建設難度更大,物流成本更高的問題,另一部分按項目競爭分配。信貸資金則完全改過去的“基數法”為“項目競爭法”。市財政扶貧資金分配將參照省里改革辦法逐步實行。因此,扶貧項目篩選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扶貧資金到位的多少。各級黨政領導,各級項目主管部門一定要立足于國家的產業政策,立足于本地資源,立足于社會、經濟、生態效益,認真篩選各類扶貧項目。
財政扶貧資金主要用于改善貧困鄉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項目:
1、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主要解決貧困鄉鎮、村脫貧主導產業的小型水利建設和生產生活中因交通不便導致的貧困。
2、產業開發項目應具備輻射帶動能力強、資源優勢突出、直接讓貧困地區大多數人受益,貧困人口能持續增收。
3、扶貧開發培訓項目由具有一定產業基礎和指導能力的優秀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擔,帶領貧困農民學、用和致富增收。
4、扶貧示范點是指針對貧困地區特殊情況和問題,開展異地搬遷、整村推進、集中居住、產業扶貧等專項扶貧方式,探索扶貧開發新機制的示范點。
信貸扶貧資金重點支持能夠帶動貧困人口增加收入的種養業、勞動密集型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市場流通企業等建設項目,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嚴格投向,加強管理,提高效益。
(三)認真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增強造血功能。
中央、省制定的扶持貧困鄉村發展的財稅支持政策、投資傾斜政策、農村金融政策、產業扶持政策、生態補償政策、人才支持政策等要認真落實到位,保持到2020年,并根據政策變化及時做出調整。凡在省、市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內新辦的企業,從生產經營之日起3年內依法免征企業所得稅。進一步穩定貧困地區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鼓勵有條件的貧困農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支持和幫助貧困村農民到城鎮務工經商,不得采取任何歧視政策;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學生實行助學金制度,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貼標準,切實保證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
(四)調整農業結構,扶持產業化經營。
大力推進貧困鄉村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培植“數村一品”、“多鄉一業”的特色產業。著力發展“名、特、優、新”經濟作物和以草食牲畜為重點的畜牧業,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商品率。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和城鎮化步伐,提高非農產業和非農人口的比重。要把農產品加工作為貧困地區推進工業化的突破點,扶持一批龍頭企業,積極發展“公司加農戶”的產業模式和訂單農業,引導和鼓勵具有市場開拓能力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到貧困鄉鎮建立原料生產基地,為貧困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進一步加強貧困鄉鎮農產品市場網絡建設,支持和發展流通大戶和中介服務組織,搞活農產品流通。大力發展貧困鄉村文化產業,推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合理開發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培育文化旅游品牌。
(五)大力發展科教文衛事業。
幫助貧困地區大力發展基礎教育,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是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重大舉措。要有針對性地組織舉辦各種類型的實用科學技術短期培訓,不斷豐富農民的科技文化知識和市場經濟知識。支持貧困鄉鎮科技創新、科技應用和農民的知識更新。科技引導資金要有選擇性地投向貧困地區科技型企業、高科技項目、產業化龍頭企業。
醫療衛生部門要把更多的醫療衛生資源投向貧困鄉村,繼續實施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改善貧困鄉村醫療衛生條件。引導群眾移風易俗,革除落后習俗;幫助貧困村農民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逐步提高補貼標準,防止因病因災返貧。采取多種途徑促進扶貧對象穩定就業。堅持扶貧開發與計劃生育相結合,控制貧困人口增長,實行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采取有效措施,優先扶持落實計劃生育政策,特別是獨生子女貧困家庭和純兩女戶貧困家庭脫貧致富。
(六)全面推進兩項制度有效銜接。
按照“低保解決生存,扶貧促進發展”的要求,對農村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貧困人口,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鼓勵和幫助其通過自身努力擺脫貧困。落實扶持政策,搞好有效幫扶,做到脫貧計劃到戶、項目規劃到戶、資金落實到位。建立幫扶工作責任制,確保每個扶貧對象戶有幫扶責任人。“十二五”期間,全市每年安排一定的財政扶貧資金,由縣(市、區)扶貧辦專項用于支持造冊扶貧對象戶的項目開發,并隨著財力的增加,逐步加大投入。
(七)繼續開展黨政機關定點建設扶貧工作。
黨政機關派干部到貧困鄉、村定點建設扶貧,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密切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的重要渠道。今后市、縣(市)區布點的建設扶貧鄉、村,各級黨政機關仍實行“領導辦點、部門幫村、干部駐村”的定點幫扶方式。
五、切實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組織領導
(一)強化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
繼續堅持“市督辦,縣(市)負總責,鄉(鎮)抓落實,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基本原則,進一步強化各級黨委、政府的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強化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綜合協調職能,加強領導,統一部署,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各項工作。
(二)加強貧困村黨組織建設。
按照“五個好”的要求,以貧困村為重點,加強對以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加強村級班子后備力量的培養,鼓勵和選派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愿意為群眾服務的優秀年輕干部、高校畢業生到貧困村工作。切實解決好村級基層組織建設中的實際問題,特別是解決好基層干部的工作待遇和后顧之憂,充分發揮農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村民委員會的自治作用。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有突出成績的村干部,可按有關規定和條件優先考錄為公務員。
(三)認真做好扶貧開發統計監測工作。
建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對省、市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和市、縣(市、區)建設扶貧村,認真做好有關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饋和發布,跟蹤掌握貧困人口情況,做好建檔立卡工作,更加及時客觀反映貧困狀況、變化趨勢和扶貧開發工作成效,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四)加強扶貧干部隊伍和扶貧開發工作機構建設。
鑒于我市扶貧開發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和對口支援的需要,對貧困鄉村扶貧骨干和貧困鄉鎮以上扶貧部門干部,要納入黨政干部培訓計劃,由組織、扶貧、財政等部門分期分批組織培訓。要充實和加強各級扶貧開發機構,配備好扶貧工作人員,并落實專項資金和工作經費,確保有人做事,有錢辦事。有省市定貧困村的鄉鎮要明確1名鄉鎮領導負責,并配備扶貧專干。對扶貧開發工作成績突出的,應予以提拔、獎勵和重用。
二○一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評論
相關法律條文
長沙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油茶產業發展的意見
長沙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油茶產業發展的意見(長政發〔2009〕3號)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是林業建設的一大優勢資源。我市油茶種植歷史悠久,現有油茶林面積達70萬畝,是全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