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意見
2025-07-05 14:25
226人看過
集群
產業化
農業
漯河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意見(漯政[2012]59號)各縣區人民政府,漯河新區、經濟開發區、西城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直屬及駐漯各單位: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
漯河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意見
(漯政[2012]59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漯河新區、經濟開發區、西城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直屬及駐漯各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發〔2012〕1號)、《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10號)、《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和省第九次黨代會、2012年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和市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與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題,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為著力點,以實現新型農業現代化為目標,堅持把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和創建現代農業示范區有機結合,不斷優化農業生產力結構和布局,實現規模種養、就地加工、產銷銜接、品牌發展,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做優戰略性主導產業,做強區域性優勢產業,做大地方性特色產業,促進農產品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和質量安全,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為我市農村改革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目標任務:
到2015年,形成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集群9個、50億元以上的集群1個、100億元以上的集群 1個;到2020年,形成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集群16個、50億元以上的集群7個、100億元以上的集群2個。
2012年形成農業產業化集群的數量為11個,即:雙匯肉品產業集群、臨潁縣休閑食品產業集群、臨潁縣面品產業集群、臨潁縣小辣椒產業集群、龍云果蔬產業集群、三農牧業生豬養殖及加工產業集群、郾城區飲品產業集群、郾城區面品產業集群、經濟開發區面品產業集群、康達玉米收儲及加工產業集群、銀鴿紙業產業集群。2013年新增5個,即:北徐休閑食品產業集群、源匯區面品產業集群、召陵區面品產業集群、經濟開發區飲品產業集群、臨潁主食產業化集群。2014年新增3個,即:舞陽縣食用菌產業集群、郾城區畜禽養殖及加工產業集群、臨潁縣林產品產業集群。2015年新增3個,即:臨潁縣肉品產業集群、南街村調味品產業集群、三劍客乳品產業集群。2020年新增3個,即:佳源乳品產業集群、召陵區畜牧產業集群、旺旺食品產業集群。
經過幾年努力,使全市形成“基地連片、特色成帶、塊狀輻射、集群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新格局。到2015年,全市年加工轉化糧食達到800萬噸,肉制品加工能力達到300萬噸,休閑食品加工能力達到300萬噸,乳制品和飲料生產能力達到150萬噸,果蔬加工能力達到25萬噸以上。到2020年,全市年加工轉化糧食達到1000萬噸,肉制品加工能力達到500萬噸,休閑食品加工能力達到500萬噸,乳制品和植物蛋白飲料生產能力達到200萬噸,果蔬加工能力達到40萬噸以上。
二、重點工作
(一)做大產業集群。以創建現代農業先導市、都市農業示范市、農業產業化示范市為契機,以資源優勢為依托,以產業關聯為紐帶,以涉農經濟組織協作為基礎,突出基地化、標準化、規模化、信息化、產業化,選擇一批上下鏈接、合作緊密、以就地加工為主的農產品產區,推進產供銷一體化、農工貿一條龍,打造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產業化集群。重點發展七類農業產業化集群:
一是以臨潁縣、郾城區、源匯區、召陵區、經濟開發區為重點的面品產業化集群。依托南街村集團、金龍公司等企業,加快推進主食工業化,著力延長面制品深加工產業鏈,提高面粉加工集約化水平;依托聯泰公司、恒達食品等企業,重點發展面包、餅干、糕餅等休閑食品;依托康達公司、天冠公司,積極發展玉米淀粉、葡萄糖、酒精等高附加值產品。
二是以雙匯集團、臨潁縣、舞陽縣、郾城區、召陵區為重點的畜牧養殖及加工產業化集群。依托雙匯集團、北徐集團、三農牧業等企業,大力提升生豬規模化養殖水平;依托雙匯集團、雨潤北徐、正邦金運等企業,大力發展冷鮮肉、高低溫肉制品,拉長傳統肉制品產業鏈條,著力打造集養殖、加工、精深加工為一體,融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為保障的肉制品產業生產鏈;依托日日紅、興農牧業、陽光禽業等企業,大力發展擴大畜禽養殖規模;依托奧鑫牧業、天農源等企業,大力發展高檔牛肉加工;依托源隆腸衣、銘誠油脂等企業,大力發展腸衣加工、油脂及生物制藥。
三是以臨潁縣、郾城區、源匯區為重點的果蔬產業化集群。依托龍云集團、俊生實業、豐旺公司等企業,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產業;依托南街村集團、豐華公司等企業,大力發展果蔬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提高果蔬產品附加值;依托河南糧源、中大生物等企業,大力發展小辣椒種植及深加工產業。
四是以舞陽縣、源匯區、經濟開發區為重點的乳品產業化集群。依托佳源乳業、永利乳業、三劍客、花花牛等企業,大力發展奶牛標準化養殖小區,做大做強乳品精深加工產業。
五是以郾城區、經濟開發區為重點的飲品產業化集群。依托樂天奧的利、太古可口可樂、金星啤酒等企業,做大做強飲品產業化集群。
六是以雙匯集團、臨潁縣為重點的調味品產業化集群。加快推進雙匯集團、南街村集團系列調味品項目建設,帶動家家樂、冷飯店、廚倍佳等調味品企業擴大規模、提升檔次、提高水平,形成有特色的調味品產業集群。加快發展與各種方便休閑食品、速凍食品、家用和餐飲企業用品相配合的復合調味料新產品。
七是以臨潁縣、舞陽縣、郾城區、召陵區為重點的花卉、林木產業化集群。依托胡橋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舞陽振乾、錦地綠園等企業,做大做強種苗花卉產業;依托臨潁縣杜曲鎮、舞陽縣北舞渡鎮、太尉鎮、召陵區青年村鄉林木加工基地,發展木材精深加工產業;依托開源集團、榮鑫園林、萬春園林、伊人黑玫瑰、怡心蘭苑合作社等企業,著力發展高檔花卉種植產業。
(二)壯大龍頭企業。引導有條件的加工型龍頭企業向產業集聚區集聚,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在扶持壯大現有6家國家級、27家省級和101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同時,培育發展一批新的省級以上龍頭企業。既要重點培育一批像雙匯集團、龍云集團和北徐集團等資產規模大、品牌叫得響、產品過得硬、帶動能力強的大企業集團,又要根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自身特點,培育一批發展潛力大、科技含量高、產品競爭力強的中小企業,實現企業規模的梯級推進,形成大中小企業產業互補、結構合理、競相發展的良好格局,促進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力爭到2020年,全市培育年銷售收入超5000萬元的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0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2家、超20億元的企業10家,超10億元的企業20家,超億元的企業50家。
(三)建設生產基地。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建設一批各具特色、優勢明顯的糧食作物、畜禽養殖、特色種植等大型原料生產基地,實現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有效對接。以舞陽泥河洼、臨潁潁西、郾城西大坡三個10萬畝高產穩產示范區為中心,帶動高產穩產整市推進。建設以王崗為中心的40萬畝辣椒產業帶和市區周邊鄉鎮交通干線兩側溫棚反季節蔬菜產業帶。沿漯舞路發展晚秋黃梨產業帶,沿郾襄路發展優質鮮桃、草莓和花卉苗木產業帶,沿新北環路發展黃金梨和優質葡萄產業帶。大力推進“雙匯產業化工程”,調整完善財政集中獎補辦法,重點支持5000頭以上生豬、500頭以上肉牛、奶牛、100萬只肉禽等大規模、高水平畜禽養殖場(區)建設,積極培育舞陽、源匯區奶牛養殖基地,郾城、召陵生豬養殖基地。力爭到2020年,全市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400萬畝,優質果蔬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有活力的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組織達到50個、較大規模養殖場發展到1000個。
(四)探索聯結機制。通過“龍頭企業+基地+農戶(規模養殖場)”、“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規模養殖場)”等多種利益聯結模式,采取合同、訂單、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形式,逐步形成內聯龍頭企業,下帶生產基地和農戶,以科技為先導,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切實把企業和農戶有效聯結起來,實現企業、農戶“雙贏”的目標。在抓好現有龍頭企業生產經營的同時,注重培育市場前景好、輻射帶動力強、技術水平先進、產品附加值高、同農民聯系緊密,集倉儲、運輸、加工、配送為一體的農產品物流公司,推進農產品產銷銜接、農超(批)對接,為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提供配套服務。力爭到2020年,全市農業產業化集群帶動農戶數占全市農戶總數的85%以上,農業產業化集群對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
(五)打造知名品牌。依托各具特色的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把培育名品精品,創建特色品牌,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集群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積極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建國家級、省級名牌農產品,打響漯河“生態品牌”、“特色品牌”和“原產地品牌”,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品牌產品的宣傳力度,提高漯河品牌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擴大農產品銷售。積極鞏固和發展現有名牌產品,不斷開發新品種、開拓新市場,將單一產品品牌擴大到系列產品品牌,將區域性品牌提升為全國性名牌,實現名牌效益的最大化。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參加各類涉農綜合性會展,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農業產業化集群中的作用。力爭到2020年,全市爭取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0個、中國名牌產品10個。
(六)優化發展環境。加強政府調控力度。進一步提高認識,把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擺上重要議程,加強統籌協調,切實抓緊抓好,抓出成效。涉農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加強協作,合力推動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過整合農業發展資金,設立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并根據財政增收情況逐年加大投入。以貸款貼息和獎勵補助為主要形式,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有一定規模的規范性農產品流通市場。
三、政策措施
(一)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各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集群的支持力度,統籌安排財政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結構調整等資金,按照突出重點、集中使用的原則,采取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獎補結合等方式,重點支持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有一定規模的規范性農產品流通市場。對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增生產線貸款、新(擴)建畜禽養殖基地或種植原料基地的貸款,財政按實際貸款額給予貼息支持;對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購置檢測儀器設備給予資金補貼;對與農業產業化集群相配套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給予資金補助。
(二)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周轉指標要優先用于農業產業化集群內加工型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集群內的養殖加工企業用地,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明確養殖用地為農業用地的法律地位,將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納入規劃,落實養殖用地,滿足用地需求。支持農業產業化集群供配電設施建設,優先保障農業產業化集群生產用電需求;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生產用電給予支持。
(三)強化金融支持。各金融機構要在授信額度、涉農金融產品等方面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集群的扶持力度,把符合授信條件的龍頭企業列為優先扶持對象。調整市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投資支持方向,今后要將投資的重點用于對有潛力的龍頭企業發展的支持。組建市農業產業化信貸擔保公司,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資本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自愿入股,有效解決農業企業貸款擔保難問題。積極探索民營資本和農戶自發成立農村金融合作組織的有效途徑,規范民間借貸行為,激活農村金融市場。支持有條件的保險機構在農業產業化集群開展政策性、商業性保險業務,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對保險機構的補貼力度。
(四)鼓勵科技創新。整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技術人才、實驗設備等資源,建立公共科研開發推廣服務平臺,提升科技創新與推廣能力。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研發中心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不斷增強產品精深加工能力。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申請專利,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設立的國家級研發中心給予財政補貼。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給予獎勵。
(五)推動對外開放。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對外合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國內外知名涉農企業開展資本、技術、人才合作,大力引進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實力,促進產業產品結構升級。引進的項目享受省產業集聚區招商引資同等獎勵政策。鼓勵和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對外貿易,擴大農產品出口。
(六)強化人才培養。各級政府要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員工培訓納入“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農村創業人才培訓計劃”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等人才培訓工程,在資金上給予適當傾斜,采取政府扶持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辦法,整合社會資源,加大培訓力度,創新培訓方式,提高培訓質量。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高校建立長期的人才培養合作機制,采取多種形式培養適應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
四、保障措施
(一)明確工作責任。市政府成立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領導組織機構,形成部門分工負責、協調配合、各司其職、合力推動的工作機制。市農業局承擔領導組織機構的日常工作,協調落實有關事項。市發展改革委、財政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國土資源局、糧食局、畜牧局、供銷社、市政府金融辦等部門要按照職能,細化方案,制定具體落實措施。各縣區要成立相應的辦事機構,協調解決重要問題。各有關部門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強大合力。
(二)科學認定考核。根據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集群標準,省對各省轄市申報的農業產業化集群進行認定并命名授牌,給予優惠政策。對農業產業化集群實行動態管理,建立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對命名授牌的農業產業化集群,經過3年的培育發展后進行達標驗收(達標標準、考核辦法另行制定);驗收達標的給予相應獎勵,未達標的不再享受優惠政策并摘牌。市依據省定標準,每年組織對集群內重點龍頭企業進行一次考核,重點考核企業的競爭力、帶動農業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情況。對不符合條件的,取消龍頭企業資格。
(三)開展配套服務。充分發揮市、縣(區)兩級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的作用,在農業產業化集群設立農產品質量檢測點,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建立促進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中介服務機構的功能,支持金融、法律、會計、物流、信息服務、技術輔導中心等配套服務體系向農業產業化集群拓展,提供優良服務。推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采取多種形式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接,鼓勵和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相融合,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按照市場運作機制成立中介服務組織,為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評論
相關法律條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