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廣西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
2025-07-04 15:51
269人看過
農業
科技
創新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廣西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桂政發〔2015〕63號)各市、縣人民政府,自治區人民政府各組成部門、各直屬機構: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廣西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
(桂政發〔2015〕63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自治區人民政府各組成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8號),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等八部委《關于印發〈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的通知》(農計發〔2015〕145號)精神,進一步深化我區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完善廣西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建立科技支撐全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 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支撐全區現代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綜合效益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整合優勢創新資源,加大政策引導和投入力度,穩定和壯大一支高水平的創新隊伍,支持培育一批科技意識強、發展后勁足、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建立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強農業科技國際合作交流和人才團隊建設,
大力推進協同創新,全面提升我區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與產業競爭力,推動廣西現代農業發展。
(二)基本原則。
1.機制創新,資源優化。積極構建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模式和機制,綜合運用項目(資金)、政策、市場等多種手段,鼓勵科技人才到農業產業一線創新創業,引導創新要素向農業產業一線聚集,實現科技資源的優化整合和配置,充分發揮科技要素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2.市場導向,企業主體。將農業龍頭企業科技意識和創新能力培育擺在突出位置,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3.科技引領,產業升級。突出廣西優勢特色產業,以科技創新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三)總體目標。
建成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高校和企業為主體,以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及人才團隊為支撐,產學研協同創新,自治區、市、縣三級聯動的廣西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科技創新水平明顯提高,人才結構更加優化,企業創新能力和農業科技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以上,為我區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主要任務
廣西農業科技創新主體主要由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高校、科技創新平臺、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企業、農業科技園區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等構成,在研發、轉化和推廣服務職責中各有側重。
廣西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以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高校、龍頭企業為主要依托的農業科技源頭創新體系;以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雙高”糖料蔗基地、農業科技園區等為平臺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體系;以公益性推廣機構為主、其他服務組織共同參與的“一主多元”基層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以領軍人才培養、創新團隊建設為支撐的人才隊伍體系;以中國-東盟農業技術合作為核心的農業科技國際合作交流體系等五個部分。廣西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要通過改革,理順體制機制,優化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和配置,推進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建成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創新鏈,提高創新能力。
依托我區特色優勢農業,以市場為導向,優化整合農業科技創新資源,組建研發基地或實驗室,組織科研力量進行聯合攻關。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大行動,定期舉辦農業科技成果展示對接活動,著力解決我區農業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農業科技市場總體發育程度低等科技資源條塊分割突出問題。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社會化合作水平和能力,力爭我區農業科技部分領域在全國取得領先優勢。
(一)強化農業科技源頭創新體系建設。
1.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以科技支撐糧食安全、提升農業產能、促進農田永續利用、保障農業生態安全為目標方向,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等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積極向國家申報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工作)站,加強科研設施建設,突出重點,以重大科技項目為載體,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提高創新平臺的研發能力,力爭部分研究領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重點支持國家非糧生物質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建好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0個、農業良種培育中心150個、重點實驗室30個、院士工作站30個;圍繞甘蔗、桑蠶、羅非魚、香蕉、南方用材林等產業,培育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重點實驗室1個。
2.加強廣西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依托自有優勢科技資源,推進產學研結合,繼續就糧食、薯類、甘蔗、桑蠶、香蕉、柑桔、葡萄、芒果、龍眼、荔枝、獼猴桃、蔬菜、食用菌、茶葉、羅非魚、對蝦、生豬、肉雞、肉牛、肉羊等廣西農業產品產業,科學設置功能專家崗位和綜合試驗站,重點開展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關鍵領域研究,進一步推進廣西創新團隊建設工作,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3.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育種創新體系建設。引導科研機構與種業企業聯合研發,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子龍頭企業,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繼續推進廣西海南南繁育種基地建設,實施農業種業科技創新工程,圍繞廣西主要糧食作物、糖料蔗、桑蠶、特色水果、蔬菜、茶葉、食用菌、畜禽、水產品、優勢林木等產業,重點突破品種選育和良種繁育核心技術,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優良新品種,做好其繁育推廣工作。育成審定(登記)農林新品種300個以上,培育年產值億元以上的種業企業3-5家。
4.加快建設自治區、市、縣農科院所聯動的技術研發體系。整合自治區、市、縣三級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進一步強化農科院所公益性職能;支持廣西農科院進一步在南寧、梧州、崇左、貴港、北海等市農科所建立分院;支持廣西蠶業科學研究院在有條件的市設立分院;支持自治區級農業科研院所依托市級農科所建立桂東南、桂中、桂西、桂北、百色、賀州及沿海地區等7個區域性研發中心;支持有條件有基礎的市級農科所通過整合組建市級農科院;以縣(市、區)農科所、企業為建設主體,建立50-60個縣域特色作物試驗站,形成科研資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明確,以及自治區、市、縣三級聯動的技術研發體系。
(二)加快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體系建設。
5.大力支持創建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按照“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多元投入、特色興區”原則,強化物質裝備建設、科技人才支撐、政策扶持引導,支持創建一批要素集中、產業集聚、技術集成、經營集約的現代特色農業、林業(核心)示范區,以核心示范區為平臺,積極探索農業科研單位與示范區的聯系機制、科技成果試驗和推廣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把核心示范區建設成為具有可持續發展功能的科技創新試驗區。重點加大自治區級(核心)示范區建設支持力度,為每個涉農縣(市、區)建成1個以上(核心)示范區的目標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6.大力推進科技支撐“10+3”提升行動和“雙高”糖料蔗基地建設。圍繞糧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葉、桑蠶、食用菌、羅非魚、肉牛肉羊、生豬10大種養產業,以及富硒農業、有機循環農業、休閑農業3個新興產業,以農
業科技創新支撐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品種品質品牌“10+3”提升行動;突出加強甘蔗優良新品種培育。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甘蔗機械研發與農機農藝融合技術集成推廣應用,培育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等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壯大服務隊伍,提高甘蔗機械化綜合水平,為建設500萬畝優質高產高糖糖料蔗基地經營規模化、水利現代化、種植良種化、生產機械化提供技術支撐。
7.推進國家級和自治區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繼續加強百色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北海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桂林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廣西欽州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支持各市創建國家級和自治區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一批農業技術交易市場,以農業科技創新引領和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成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5個,自治區級農業科技園區30個以上。
8.繼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科技示范縣和示范基地建設。圍繞縣域優勢特色產業,重點扶持一批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轉化一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和新專利,建設一批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建成有核心示范區、有科技園、有標準化基地的“三有”現代農業產業科技示范縣10個,建設和完善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基地300個,推廣應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和新專利200項以上。
9.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和高校參與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運用市場機制集聚創新資源,實現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在戰略層面有效結合,共同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加快建設以高校為核心、科研院所同企業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中心。建成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5個、高校協同創新中心2-3個。
(三)強化基層農技推廣和服務體系建設。
10.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深化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與建設,以保障公益性農技推廣職能履行為目標,加快建設和完善有先進服務手段、有優良專業人員、有規模示范基地、有嚴格責任制度、有穩定財政保障的“五有”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公共服務機構1000個以上,實施農技人員能力提升工程,每年培訓農技人員10000人以上。
11.扎實推動科技特派員農村創新創業服務。推進科技部、中組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共同組織實施的“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實施廣西科技特派員服務貧困縣、貧困村科技創新示范專項,支持科技人員到農村基層開展技術服務,落實服務與對接,選派三方簽訂服務協議書,通過科技要素引導帶動其他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帶動農民依靠科技共同致富。選派1000名左右科技特派員進駐貧困縣、貧困村和涉農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創業和科技服務。
12.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和支持供銷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大力發展各類服務性農民合作社,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大力推進高校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服務,探索建立以高校為依托、農科教相結合的綜合服務模式,支持廣西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實施“廣西縣鄉村星火科技惠民專項”,以星火富民和惠民為目標,加快農村信息化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及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加強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的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做強職業農民學院品牌,著力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努力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
(四)加強創新人才隊伍支撐體系建設。
13.穩定和培育農業科技源頭創新團隊。根據產業和學科發展需要,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及其他農業經營組織的科技力量,以重大專項、重點項目和創新平臺為載體,充分利用八桂學者、特聘專家和高層次人才等政策,引進和培養農業創新領軍人才,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研究方向明確、專業組成及年齡結構合理、有較強團隊協作精神的高水平的農業創新團隊。穩定和培育50支高水平的農業科技源頭創新團隊,圍繞農林新品種培育、種養技術、貯藏加工、疫病防控、質量安全、生態保護等技術進行攻關,研發出100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良好應用前景的創新成果。
14.引進和培養農業創新人才。依托農業科研、推廣項目,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鼓勵科研院所、高校、農業企業引進高層次、領軍型農業科技人才,鼓勵農業院校畢業生到基層農業推廣機構工作。推進高端人才到境外培訓、骨干人才到院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到市縣培訓的分級培訓模式,高校、職業院校要加大對農技推廣人員培養培訓,大力培養服務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農業技術推廣人才、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農村產業服務型人才、農村管理型人才“五支隊伍”。
(五)強化農業科技國際合作交流體系建設。
15.推動中國-東盟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平臺建設。服務于國家周邊外交戰略,著眼于“一帶一路”建設,加快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推動與東盟各國共建技術轉移協作網絡,共建雙邊技術轉移中心5個,協作網成員達1500家。引導中國和東盟國家農業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與東盟國家共建農業科技聯合實驗室,攜手開展技術本地化合作研究。繼續在越南、老撾、印尼、文萊等國家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新建示范基地3個。每年舉辦中國-東盟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中國-東盟博覽會先進技術展,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農業科技交流與信息互通共享。
16.推進國際農業技術引進、消化和創新合作。建設農業領域國際科技合作基地8個,加大國際優良種質資源、先進技術和農作物種業物質裝備制造技術引進;通過國際科技合作研發,開展農業關鍵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積極參與國際高新農業科技攻關,開展國際化農業技術人才培訓。
三、組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配合。
各級政府要把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相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能,加強協作配合,科技廳會同農業廳具體負責協調督促落實,確保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穩步推進、高效運行。
(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
強化農業科技的公益性、基礎性和社會性,發揮政府在農業科技投入中的主導作用,各級政府應將農業科技作為重點支出予以保障。整合自治區本級各類科技計劃(專項)資金和有關部門的相關資源,對廣西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傾斜支持。科技廳要牽頭整合自治區、市、縣三級資源,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引導企業、金融信貸、風險投資進入農業科技創新領域,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
(三)建立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
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制定自治區本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改革辦法。自治區本級事業單位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入分配和激勵制度,對在科技成果完成和轉移轉化中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
(四)加大宣傳力度。
圍繞廣西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充分利用網絡、報刊、電視、廣播、展覽等多種形式,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系列宣傳活動,營造有利于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輿論氛圍和良好環境。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21日
評論
相關法律條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