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建設區域性商貿中心城市的意見
2025-07-05 16:21
512人看過
商貿
物流
電子商務
德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建設區域性商貿中心城市的意見(德政發〔2015〕14號)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為貫徹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現代流通業發
德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建設區域性商貿中心城市的意見
(德政發〔2015〕14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現代流通業發展的意見》(魯政發〔2014〕3號),加快我市現代流通產業發展,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區域性商貿中心城市建設推進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緊抓國家、省重大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機遇,以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目標,以中心城區為主要載體,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商貿流通效率,優化業態結構,完善服務功能,擴大輻射區域,引導商貿流通集群化、專業化、現代化、高端化發展,培育名商圈、大市場、強物流、厚文化,建設區域性商貿中心城市。
(二)發展定位。立足區域節點、交通樞紐、文化名城、新能源基地、園林城市等優勢,借勢國家京津冀一體化和省“一圈一帶”等戰略,發展品牌商業、特色商業、文化商業、科技商業、綠色商業,與周邊城市資源、資本、市場對接共融,建設京津冀魯區域性商貿物流、濱水旅游、餐飲娛樂、商務會展、休閑養生中心,創建“休閑購物、文化旅游、科技會展、商貿物流”名城。
(三)結構布局。建設“以旅游購物、美食娛樂、休閑養生為主題的商貿消費體系,以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為支撐的市場交易體系,以市場為導向、標準為基礎、品牌為引領、可追溯為保障的京津冀農產品供應體系”三大商貿體系。打造“新湖城市游憩商貿區、外灘景觀商業休閑帶、減河景觀商業休閑帶、運河文化旅游商貿帶、科技城城市生態商務區、南部生態觀光旅游區、馬頰島休閑養生旅游度假區”七大品牌商圈。構建“立足德州輻射魯西北冀東南的煤炭、建材、五金、機電、汽貿、家居等現貨專業市場,立足華東、華北影響全國的棉花等大宗商品現貨電子交易市場,立足京津冀、面向國內國際市場的高端農產品線上線下綜合市場”三大市場集群。形成品牌商圈、市場集群、特色街區、旅游景點合理布局,休閑娛樂、餐飲美食、養生醫療、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融合發展的大商貿流通格局。
(四)發展目標
--商貿流通規模顯著提高。到2017年,爭取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500億元,年均增長13%以上。中心城區消費品零售額420億元,年均增長15%;物流總額4360億元,年均增長15%。
--商貿運行質量明顯提升。到2017年,基本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商貿體系,實現商品市場規模化、商貿物流功能化、品質商業高端化和商業服務多元化,保障質量、引導生產、惠及民生。中心城區商貿業連鎖化率達到20%以上,商品統一配送率達到70%以上。規模以上流通服務企業、商品批發交易市場信息化率達到60%以上,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
--商貿流通主體加速聚集。到2017年,中心城區引進5家以上知名企業地區總部,培植6家以上全省“十百千”工程骨干企業,培育5家以上3A級物流企業,3家以上物流園區,3個以上區域性大型專業批發市場。
--產業貢獻顯著增加。到2017年,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2.5 %,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商貿流通業稅收占全部稅收比重達到20%左右,提升4個百分點。商貿流通業從業人數占全社會就業人數的比重達到15%以上。
二、打造重點商圈
(一)優化商業布局。按照市級(中心城區)、縣市區級、鎮街級三級商業中心建設布局,統籌中心城區與縣市區商貿發展體系。中心城區重點構建“一城三心七圈廿街”發展格局,即建設新湖、新城、生態科技城3個市級商業中心,運河文化旅游商貿區等七大名牌商圈,萬達、唐人、太陽城、東北城、天衢等10個商業次中心,董子街、新街口、七星街等20個特色商業街區,陽光花園等33個社區商業中心,形成魯西北、冀東南高端消費、時尚休閑、文化旅游聚集區。到2017年,社消零售額達到400億級城市商圈規模。
(二)打造精品商圈。新湖城市游憩商貿區:以解放中大道和德百兩大商業區為基礎,以高端商業引領、大型商業綜合體帶動、高端商務支撐,引入國際高端品牌,集聚多種商貿資源,打造地標性市級主商圈,充分留住本地購買力。外灘景觀商業休閑帶:以展現現代文明和休閑風情為主題,打造岔河兩岸休閑商務設施,加快萬達廣場、星凱國際、唐人中心等商貿綜合體建設進度,形成特色化、專業化、品牌化、區域性商圈。減河景觀商業休閑帶:以澳德樂時代廣場、太陽谷、董子文化街、減河濕地風景區和康博、外海等酒店為基礎,加快建設奧特萊斯、東方皮都等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綜合性設施,引入SHOPPINGMALL、生活方式體驗中心、休閑購物小鎮等新興商業業態,打造市級副商圈。運河文化旅游商貿帶:突出齊魯燕趙文化融合,展示德州歷史文化底蘊,再現運河商埠繁榮,以運河文化為主線,著力開發燕趙文化、隋唐文化、忠孝文化、世家文化、商埠文化,建設文化景觀集群、動漫影視基地、生態療養園區。建設集會展、美食、商貿、娛樂、休閑、購物、觀光等于一體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打造市級副商圈。科技城城市生態商務區:以生態辦公、綠色社區、低碳交通、健康療養等功能,匯聚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形成以高端商務和智力密集型服務業為主體,住宿、餐飲、房地產、健康服務、商業、娛樂和創意等為支撐,商務花園為特征的總部經濟集聚區和生態樂活城。鼓勵發展以再生資源科技、新能源服務、新材料研發服務、創業孵化、影視動漫、服務外包、生態農業服務、汽車服務等生態產業為主體的戰略新興服務業,打造市級副商圈。馬頰島休閑養生旅游度假區:突出文化、生態、休閑、養生元素,利用好農業生態、濕地、溫泉、休閑體育等資源,積極引進大型養老醫療服務機構,借勢周邊城市的文化旅游、休閑娛樂、健康養老、生態居住需求,打造個性鮮明的文化旅游勝地、配套完善的綠色生態宜居之地和優質的養老醫療服務基地,成為京津冀魯生活休閑的后花園。南部生態觀光旅游區:以生態保育、旅游休閑、都市農業為主體功能,發展生態居住、商務會展、市場物流、現代服務等公共服務功能,建設成為功能復合、環境優美、生態安全的生態觀光示范區。
(三)完善設施配套。制定特色街區推進計劃。以寄托歷史文化為主題,建設老字號品牌商業街。升級改造新街口文化產業園、車站主題步行街、董子文化商業步行街、七星美食街、董子巷商業步行街等美食特色街區。規劃建設菲律賓風情街、濱河休閑風情街、綠色節能示范街等專題商業街區。按照便民惠民利民,優化商貿資源配置的原則,推進便民消費進社區、便民服務進家庭“雙進”工程,打造“一刻鐘便民服務圈”。加快家政和社區商業“一網多用”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促進家政服務網絡與醫療、交通、養老、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網站融合,與各種便民服務網絡融合,推進再生資源回收便民服務點建設,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元化、個性化消費需求。推進便民早餐工程,培育早餐示范工程企業,合理布局早餐經營網點,到2017年,中心城區早餐經營網點社區覆蓋率達到85%以上并延伸到各縣市區,形成完善的早餐供應服務體系。
三、培育名牌市場
(一)培育專業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集群。促進商品市場集聚化、批發市場郊區化、零售市場中心化。中心城區打造“一園一帶四區”的商品交易市場格局,即東北城商貿城物流園,商貿大道商業帶,電子市場、煤炭市場、木材鋼材市場和鐵路物流商品集聚區。整合、改造城隍廟市場、東方紅布匹市場、九州商城、堤嶺舊貨市場、陶瓷大市場。培育家居建材、五金機電、汽貿汽配、紡織品、小商品、電子產品等專業市場集群。到2017年,至少培育3家有聚集輻射和帶動功能的專業商品交易市場,成為魯西北冀東南重要專業商品交易中心、集散中心、價格中心、信息中心。
(二)培育現代農產品流通市場集群。加強統籌規劃和整合提升,建成一批功能集聚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綠色便捷的農產品零售市場、高效規范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新型市場,形成一批集散中心、展銷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區域性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和肉類、水產品、果蔬等重要農產品冷鏈物流基地。大力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依法公布準入產品種類和條件。支持引導黑馬農貿市場、蘆莊果品市場升級改造,在銷售地建設綜合性加工配送中心、產地集配中心。到2017年,力爭全市農產品批發額達到400億元,出口達到3.25億美元。
(三)培育區域性旅游市場。深入挖掘德州文脈、地脈、人脈,弘揚深厚文化底蘊,以有形資源為載體,以特色文化為靈魂, 圍繞“陽光之州、鳳凰之城、大德之地、運河古都”的城市旅游定位,構建“一核、四帶、三區、多點”的旅游商業格局。即新湖旅游商業核心,外灘旅游商業帶、減河濕地度假養生旅游帶、馬頰河生態島休閑度假養生旅游帶、運河古城旅游帶,新湖長河旅游商業區、南部休閑旅游商業區、東部生態旅游商業區,以及黃河故道、萬畝棗林、極地海洋世界、金山寺等旅游商業節點,建設京津冀和省會都市圈內重要的旅游休閑區域。
四、發展電子商務
(一)加強協調引領。順應現代信息技術與商貿流通融合新趨勢,抓緊制定全市電子商務發展規劃,制定配套政策,實施電子商務“六進”工程(進工業企業、商貿企業、服務業、國際市場、社區、農村),落實“十百千萬”培育計劃,培植10個電子商務園區、100個電子商務交易平臺、1000個電子商務企業和10000個網店。到2017年,爭取建成2家以上億元規模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200億元,使網絡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加快平臺建設。依托十大產業體系、專業市場和產業集群,加強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鼓勵企業開展B2B(企業對企業)、B2C(企業對消費者)、C2C(消費者對消費者)、O2O(線上線下聯動)等多種形式的電子交易和網絡營銷活動,爭取在農產品、化工、太陽能、功能糖、食品等領域,培育一批集交易、物流、支付等服務于一體的行業電子商務平臺。到2017年,重點建設運河、新湖、東北城3個綜合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黃河棉花交易市場、乾元易農大宗商品、寧津家具市場、天地紅辣椒市場等4個現貨交易電子商務平臺。扶持德百、好鄰居、德州扒雞、百棗綱目、貴誠商貿等骨干企業建立自主電子商務平臺,實現采購、生產、銷售全程電子商務,打造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電子商務品牌。
(三)建設產業園區。設立市級電子商務園區,積極建設申報國家級、省級電子商務園區。完善基礎設施,創新服務模式,吸引國內外電子商務企業及物流等相關配套企業入駐,形成集商品交易、平臺建設、物流快遞、融資支持、研發設計、配套服務等于一體的多功能、多業態電子商務產業園區。2017年前,重點建設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德城區、百仕達地標等3個市級電子商務產業園和夏津電子商務創業園等7個縣級電子商務園區,全市形成10大電子商務產業園區。
五、拓展新興業態
(一)擴大連鎖經營。拓展汽車消費、旅游服務、娛樂健身、中介服務、電腦軟件、教育培訓、商品租賃等新興服務業連鎖經營的廣度和深度。鼓勵以商品、品牌、商號、配送、管理技術為紐帶,發展特許經營。引導大型連鎖企業向農村延伸。鼓勵扒雞集團、好鄰居、寶麗潔家政等重點連鎖品牌參與社區商業、服務業建設,建設直采基地和信息系統,提升聯合采購、統一分銷能力。
(二)培植會展經濟。利用“中國太陽城”、“中國功能糖城”、“中國中央空調城”、“中國糧油食品城”等城市名片資源和十大產業優勢,加強中心城區大型會展設施(3萬平米以上展館)建設。積極爭取國際會議組織、會議公司、著名企業來我市舉辦高層論壇、文化與學術交流、獎勵性會議和采購會議。做大太陽能、棗文化、家具、金融資本、新能源汽車、特色旅游等名牌展會,培育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展會,推動形成一批展貿聯動的國家級、世界級專業展會,打造區域會展名城。到2017年,打造不少于7個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會展品牌,帶動策劃、洽談、交易、結算等商流中高端環節聚集德州。
(三)引進名品名店名企和大型文體旅游賽事活動。提高市場開放度,融入國際時尚元素,為國內外品牌進入我市創造條件。依托唐人中心、萬達廣場、奧特萊斯、東方皮都等大型商貿平臺,引進國際國內知名品牌,來德設立專賣中心、專賣場店和區域代理中心、營銷中心,豐富、提升、繁榮消費市場。引進世界500強和骨干商貿物流企業,建立地區總部。引進知名文化創意企業、軟件設計企業,建設文化動漫創意產業園。引進舉辦國際知名汽車賽事、體育賽事、文化活動,加大對外來消費的吸引力。突出德州文化內涵特色,深化商貿與文化創意、科技研發的融合,培育“德州印象”文化展演等新興文化業態、文化產品和服務品牌。
六、強化物流支撐
(一)完善基礎設施。依托區位、交通、路網優勢,按照“一帶一軸”物流園區布局,重點建設煤炭、鋼鐵、木材、糧食、棉花、農資、建材、石化、汽車零部件、醫藥、冷鏈等一批專業物流中心。建設一批影響全國、輻射周邊的物流產業園區。到2017年,在中心城區建設1處大型綜合物流園區,提供倉儲、金融、銷售、回收物流等服務。全市形成東北商貿物流城、高鐵綜合物流基地、德百物流批發城、陵縣恒大鋼材城、濟鐵平原物流基地、禹城商貿物流園區、臨邑東部商貿區、齊河蓋世冠威國際物流園、普洛斯物流園、美安儲運物流園等十大物流園區,打造濟德物流集聚帶。
(二)提高業態層級。引導大型制造企業發展第三方物流。鼓勵大型商貿企業采用倉儲管理系統、運輸管理系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智能交通等先進信息技術,搭建“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物流信息平臺,提高物流信息化、標準化水平。改造、新建一批適應現代流通和消費需求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加大綠色物流裝備、技術、倉儲等設施的推廣使用力度。引進和發展第四方物流。到2017年,打造2家高端跨區域物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系統。
(三)推動城市共同配送集約發展。引進國內外知名城市共同配送企業,建設配送中心。提高大型連鎖零售企業為內部系統和社會企業的統一配送率,鼓勵其與重點企業建立配送中心和城市末端配送網點。支持德州郵政等大型末端配送企業與電子商務、社區便利店等合作,建設公共自助提貨柜、末端配送中心,普及“網訂自取”。到2017年,爭取中心城區內大型商貿企業供貨商50%以上的貨物在共同配送中心集中存儲和配載分撥,培育5家以上專業化城市共同配送企業。
七、培育商貿主體
(一)引進總部經濟。制定引進總部經濟的實施意見和配套措施,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遇,面向北京、天津引進總部企業。積極爭取國內外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研發設計、文化創意、服務外包、商務會展、金融總部及后援中心、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企業總部落戶。積極爭取國內外批發、零售業企業在我市設立職能型總部和大宗商品市場企業總部。培育本地企業集團總部,加快中商產業智慧總部基地等項目建設。
(二)培優龍頭企業。完善重點企業培植計劃,通過政策引導、市場整合,著力培育大型商貿集團。推進德百集團通過參股、控股、合作等方式,跨行業、跨地區整合資源。引導扒雞集團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上市、掛牌等方式,實現資本擴張。指導黑馬集團、龍馬金建集團、銀座商城等重點企業實施集團化、連鎖化經營。推進萬達廣場、立天唐人、星凱國際、奧特萊斯、東方國際皮都等項目建成營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農產品生產、出口、流通等領域培育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加大金融機構對流通企業兼并重組的支持力度,支持商業銀行擴大對商貿流通企業綜合授信額度。到2017年,爭取中心城區流通企業營業收入過70億的1家,過10億的5家,過5億的1家。全市重點培育的農產品國際知名品牌達到10個,品牌農產品占出口農產品的比重和特色農產品地域品牌的市場認可度大幅提高。
(三)培強中小微企業。實施“中小微企業升級工程”,制定相關扶持措施。健全中小商貿流通企業融資擔保服務體系,助推中小商貿企業組合發展。完善中小商貿流通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功能,做好融資擔保、市場開拓、信息網絡、人才培訓等服務。積極發展中小微企業信用貸款保證保險,為中小微企業融資提供支持。充分發揮典當等行業對中小微企業融資的補充作用。支持德州銀行、郵儲銀行等在黑馬商貿農貿市場、東北商貿物流城等中小企業聚集區,開展商圈融資試點。到2017年,力爭中小商貿流通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初步形成覆蓋中心城區的服務網絡,發展10個以上聯系點,10家以上專業服務機構,惠及1500家以上中小商貿流通企業。
(四)助推內外貿融合。促進德州扒雞等中華老字號品牌進駐在全國節點城市建設的山東名品展示中心德州展廳。加快流通國際化進程,拓展東北商貿物流城、德百物流批發城、德州皮革城等國內商品市場的外貿功能。引導企業參加廣交會、華交會、東盟博覽會、亞歐博覽會等各類境內外展會,提高產品境外市場份額。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建立海外營銷、物流網絡。到2017年,爭取在中心城區打造2家內外貿結合市場,1家內外貿一體化大型企業,建成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
八、優化營商環境
(一)提升服務水平。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服務清單、收費清單等“清單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限制權力審批。清單以外收費項目全部廢除。實行“一表申報”、“一口受理”、“一次告知”審批制度。加大對違規設立行政事業性收費的查處力度,堅決制止各類亂收費、亂罰款和亂攤派等行為。
(二)加強市場整治。建立商務、公安、安監、城管、食藥、工商、質監等部門信息共享和執法協作機制。構建肉類、蔬菜、酒水、中藥材、水果、水產品、乳制品等重要商品流通追溯體系。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的打擊力度。強化對農村市場和網絡商品交易的監管。
(三)促進行業自律。完善商貿流通行業協會的運行機制,加強行業自律和信用評價。開展“誠信興商宣傳”活動,評選典范誠信企業,建立市場化綜合信用評價機制,打造商務誠信文化環境。共享信用信息,開展企業信用分類管理。開展以信用記錄為基礎的第三方專業評價,依法發布“失信企業名單”和“誠信企業名單”。加大知識產權保護,保障各類原創性技術、工藝的合法權益,培育一批品質好、實力強、信譽高的企業品牌、商品品牌、服務品牌。
九、保障措施
(一)組織領導。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相關部門和中心城區區政府(管委會)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區域商貿中心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名單附后),健全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商貿流通工作的協調指導和監督考核,研究解決商貿流通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統籌推進各項工作。
(二)規劃引領。編制建設區域性商貿中心城市發展規劃和布局規劃,編制全市“十三五”商貿流通發展規劃,實施全市商業網點規劃,啟動商貿物流、農產品市場等專項規劃編制工作。落實社區商業網點配置規定,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比例不低于10%。
(三)人才支撐。建立商貿人才引進培養、創業扶持、服務評價機制,為商貿流通快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引導德州學院、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德州華宇工學院等院校,擴大電子商務、商貿物流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著力引進營銷、物流、電子商務、商業服務等國內外知名團隊和領軍人才。到2017年,培養人才不少于10000人,引進高端和領軍人才不低于60人。
(四)財政支持。積極爭取中央和省促進商貿流通發展的專項資金。發揮市級股權投資引導基金的作用。支持包括公益性流通設施、農產品和農村流通體系、城市共同配送體系、流通信息化建設、老字號品牌保護、早餐示范工程、公共服務和新興業態的平臺和網點建設等。
(五)政策傾斜。落實中央、省有關商貿流通企業使用土地政策的有關規定,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產品倉儲設施建設用地,參照工業用地或倉儲用地對待的政策。鼓勵利用舊廠房、閑置倉庫等建設符合規劃的流通設施,涉及原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或租賃,且不改變土地用途的,經批準可采取協議方式完善土地手續。支持和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使用權投資入股建設市場。按照國家和省減輕商貿流通業稅收負擔的相關政策,對專門經營農產品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對非專門經營農產品的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按農產品經營面積所占比例確定免征額度。對符合條件的家政服務業免征營業稅。對建有標準化配送中心的連鎖企業,其跨區縣分支機構應交增值稅可由連鎖企業總部統一集中核算,就地申報繳納。
德州市人民政府
2015年6月12日
附件:
德州市區域性商貿中心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組 長:陳 飛 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副組長:楊玖慶 副市長
成 員:張英昌 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
于松巖 市公安局局長
劉長青 市政府秘書長
夏連紅 市政府副秘書長
王 磊 市政府副秘書長
邵清澤 市發改委主任
王愛民 市經信委主任
張書鵬 市教育局局長
張慧君 市科技局局長
李淑華 市民政局局長
何連生 市人社局局長
牛洪春 市財政局局長
曲永山 市國土資源局局長
王圣華 市住建局局長
楊 毅 市規劃局局長
馮如勝 市交通運輸局局長
周同恩 市商務局局長
郭平銀 市農業局局長
楊 杰 市文廣新局局長
孫九鵬 市城管執法局局長
楊曉波 市安監局局長
馬國忠 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
周慶立 市工商局局長
苗曉鋼 市質監局局長
孫洪昌 市中小企業局局長
喬方紅 市經濟合作局局長
劉宗斌 市旅游局局長
姜 剛 市金融辦主任
李連軍 市貿促會會長
畢研忠 市國稅局副局長
宓東生 市地稅局局長
楊魯泉 德州海關關長
常福金 德州檢驗檢疫局局長
田邦升 德州銀監分局局長
張統柱 德州郵政管理局局長
王震秀 德城區委副書記,區長
齊永軍 陵城區委副書記,區長
樊兆杰 運河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商務局,周同恩兼任辦公室主任。
評論
相關法律條文
德州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意見
德州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意見(德政發〔2010〕7號)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為進一步加快我市中小企業發展,根據省政府《關于貫徹國發〔2009〕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