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
2025-07-04 18:30
143人看過
糧食
產業
糧食局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寧政辦發〔2018〕5號)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自治區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為貫徹落實《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
(寧政辦發〔2018〕5號)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自治區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18〕1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國辦發〔2017〕78號)精神,加快推進我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和經濟社會發展,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以優質糧食保供增收為目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全面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抓好“優質糧食工程”,培育壯大糧食產業主體,加強糧食科技人才支撐,推動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構建更高標準、更高質量的區域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提供堅實保障。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突出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強化政府規劃引導、宏觀調控、政策扶持、監管服務等作用,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
--產業融合,協調發展。樹立“大糧食”“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理念,充分發揮糧食加工轉化的引擎作用,推動倉儲、物流、加工等糧食流通各環節有機銜接,培育全產業鏈經營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創新驅動,提質增效。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等新動能,提升糧食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激發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新活力。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主體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糧食產業發展模式。加強統籌協調和政策引導,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注重整體效能和可持續性。
--堅守底線,安全發展。堅持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和保障區域糧食安全兩手抓,把糧食安全意識貫穿于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全過程,在發展中保安全,在保安全中促發展。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初步建成適應我區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全區產糧大縣的糧食優質品率提高30%以上。培育10個年加工量超過15萬噸、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龍頭企業,糧油加工業年產值突破200億元,糧食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8%,主食品工業化率提高到25%以上。電商平臺穩定發展,糧食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建設一批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糧食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行業實用型、專家型人才短缺狀況顯著改善。
二、主要任務
(四)提高優質糧食生產能力。加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選擇水土資源條件較好、集中連片、農業基礎設施完善和糧食種植優勢的區域,建設一批優質糧食生產基地。深入落實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行動,加大鹽堿地改良力度,大力推廣機械深耕深松、秸稈還田培肥、增施有機肥等技術,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支持龍頭企業采取土地流轉、股份合作、訂單生產等方式,聯農帶農創建“品種優、技術優、管理優、品質優、價格優”的“五優”生產基地,提升全產業鏈發展水平,讓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糧食曬場建設。加強糧食作物新品種選育與種質資源創新,支持種子企業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良種繁育基地,培育和引進一批優質高產、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品種,淘汰落后品種。支持推廣優質小麥、水稻、雜糧、亞麻籽等品種規模化種植,提高優質糧油商品率。(自治區農牧廳、糧食局、國土資源廳、水利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等單位負責)
(五)促進糧食精深加工。依托糧食資源優勢,完善糧食精深加工產業體系,著力開發主糧精深加工產品,增加專用米、專用粉、專用油、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食品以及保健、化工、醫藥等方面的有效供給。支持玉米加工轉化企業拓展延伸產業鏈條,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在食品、醫藥、化工等方面開發高附加值產品,促進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自治區糧食局、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農牧廳、質監局、食品藥監局等單位負責)
(六)增加“好糧油”產品供給。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推進寧夏“好糧油”行動計劃,建設一批集收購、儲存、烘干、加工、銷售、質量檢測、信息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為農戶提供優質服務。完善自治區、市、縣(區)三級糧食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開展收獲糧食質量調查、品質測報和安全風險監測,加強區外調入糧食質量安全監管,逐步建立覆蓋從產地到餐桌全過程的糧食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平臺。(自治區糧食局、財政廳、農牧廳、工商局、質監局等單位負責)
(七)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構建跨區域、跨行業協作機制,提高國有資本運行效率,提升服從服務于政府宏觀調控、維護糧食安全的能力和水平。積極探索國有糧食企業以多種形式入股非國有糧食企業和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糧食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國有糧食企業依托現有收儲網點,主動與新型糧食經營主體開展合作,增強國有資產活力,提高盈利能力。(自治區糧食局、國資委等單位負責)
(八)培育壯大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認定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帶動力的糧食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促進資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支持糧食龍頭企業通過產權置換、股權轉讓、品牌整合、兼并重組等方式,發展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區域的大型糧食企業集團,打造成為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領軍者”。鼓勵糧食龍頭企業與各類市場主體成立糧食產業聯盟,建立合作關系,實現糧食產業資源優化配置、優勢互補。創新糧食龍頭企業參與地方糧食儲備,探索地方糧食儲備實行動態輪換管理機制。(自治區農牧廳、糧食局、財政廳、商務廳、工商局、質監局等單位負責)
(九)發展糧食全產業鏈模式。實施“建鏈、補鏈、強鏈”工程,支持糧食企業發展“產購儲加銷”一體化模式,向上游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產銷對接和協作,向下游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實現糧源基地化、加工規模化、產品優質化、服務多樣化,著力打造綠色優質糧食供應鏈,建立貫穿全產業鏈配套服務體系。(自治區糧食局、農牧廳等單位負責)
(十)發展糧食循環經濟。按照“吃干榨凈、循環發展”的原則,推行綠色生產方式,鼓勵糧食企業對糧食及其資源進行高效循環利用,注重上下游產品配套銜接,促進糧食產業大循環、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贏。支持大型糧食加工企業以綠色糧源、綠色倉儲、綠色工廠為重點,發展集良種繁育、種植、收儲、精深加工、食品加工、快餐連鎖經營、便利店連鎖經營、畜牧養殖、有機肥生產、廢棄物綜合利用于一體的糧食循環經濟模式,實現原料、副產品、水、廢棄物、能源循環利用,提高糧食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自治區糧食局、農牧廳、質監局、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等單位負責)
(十一)發揮品牌帶動作用。加強糧食品牌創建頂層設計,以“寧夏大米”等區域品牌為抓手,創建一批特色鮮明、質量過硬、知名度高、信譽良好的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支持糧食企業開展“三品一標”認證,發揮企業在品牌創建、品牌營銷中的主體作用,挖掘地方特色優勢,加大綠色、有機、無公害糧油產品的推廣,提升品牌價值,實現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轉變。支持糧食企業在一二線城市開展品牌宣傳推介、展示展銷活動以及建設營銷網絡,提升品牌影響力。加大糧食產品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行為。加強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充分利用信用中國、信用寧夏、自治區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開展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規范市場秩序。(自治區糧食局、財政廳、農牧廳、發展改革委、工商局、質監局、食品藥監局等單位負責)
(十二)推進糧食一二三產業融合。支持糧食企業以產品為依托,發展訂單糧食,提高“好糧油”生產能力,提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以產業為依托,帶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農戶創建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形成優質糧食種植、糧食加工、農產品流通、農村電商、休閑農業等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實現糧食提質增效;以產權為依托,推動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企業,通過“保底+分紅”等形式,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增加種糧農民收入。支持“愛糧節糧”宣傳教育基地和糧食文化展示基地建設,鼓勵發展糧食產業觀光、研學旅游、體驗式消費等新業態。(自治區糧食局、財政廳、農牧廳、商務廳、工商局、旅游發展委等單位負責)
(十三)推進主食產業化。開展主食產業化示范工程建設,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和“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等新模式,支持主食加工企業推進米面、玉米、雜糧及薯類主食制品的工業化生產、社會化供應,大力發展方便食品、速凍食品,保護并挖掘傳統主食產品,加強與其他食品的融合創新。(自治區糧食局、財政廳、經濟和信息化委、工商局、質監局等單位負責)
(十四)提升糧食倉儲設施功能。扎實推進“糧安工程”建設,提高倉儲設施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支持國有糧食企業多渠道開發倉儲設施用途,為種糧農民提供糧食產后服務,為加工企業提供倉儲保管服務,為城鄉居民提供糧食配送服務。結合成品糧油應急保供體系建設需要,采用改造、租賃等方式,在大中城市建立具有公益屬性、滿足優質糧油產品保鮮儲存要求、便于優質糧油產品配送的低溫成品糧“公共庫”,為優質糧油產品銷售提供有償公共服務。支持糧食企業改造提升現有糧食倉儲設施,逐步提高優質糧食分等定級、分類儲存、低溫儲存能力。(自治區糧食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農牧廳等單位負責)
(十五)健全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優化糧食物流節點布局,支持建設以銀川、吳忠、中衛、石嘴山、固原等城市為支撐,惠農、青銅峽、彭陽、鹽池為支點的糧食物流網絡。支持完善銀川糧食物流中心項目。加快糧食物流與信息化融合發展,促進糧食物流信息共享,提高糧食流通效率。(自治區糧食局、經濟和信息化委、交通運輸廳、發展改革委等單位負責)
(十六)推動糧食企業“走出去”。加強頂層設計與互聯互通,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糧食企業跨省域開展糧食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經營與合作,逐步建立省外“產加銷儲運”基地。鼓勵糧食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境外糧食合作項目,拓展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空間。(自治區商務廳、糧食局等單位負責)
(十七)推進“互聯網+糧食”。健全自治區級糧食物流信息和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積極推廣應用綠色生態智能儲糧技術,推進智能烘干、智能倉儲物流體系建設,提升糧食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鼓勵糧食企業通過自建電子商務平臺或借助現有電子商務平臺,大力發展“網上糧店”,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自治區糧食局、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農牧廳等單位負責)
(十八)推動糧食科技創新。支持糧食龍頭企業建設技術研發中心,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增強企業創新動力、創新活力、創新能力。鼓勵科研機構、高校與糧食企業共同設立研發基金、實驗室、成果推廣工作站,聚焦企業科技創新需求。實施“科技興糧工程”,建立糧食產業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服務平臺,定期發布糧食科技成果,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自治區科技廳、糧食局等單位負責)
三、保障措施
(十九)加大財稅扶持力度。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創新財政支農方式加快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的意見》(寧政發〔2016〕27號)等有關扶持糧食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充分利用好現有資金渠道,通過項目支撐、連續投入的方式,支持綠色優質糧食生產、現代糧食倉儲物流設施、糧食產業發展示范基地建設和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統籌利用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糧食風險基金等支持糧食產業發展,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功能,積極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加大對糧食產業的投入。糧食產業主體購置倉儲、烘干設備,可按規定享受農機具購置補貼。國有糧食企業改制重組可按規定享受改制重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糧食儲備企業和軍糧供應企業按現行稅法及自治區有關稅收優惠享受稅收減免政策。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支持糧食產業化經營企業發展優質糧食生產、新品種推廣。(自治區財政廳、地稅局、發展改革委、糧食局、農牧廳、國資委等單位負責)
(二十)完善金融保險支持政策。政策性銀行要發揮支持糧食產業發展的主渠道作用,進一步降低信貸門檻,加大對糧食收購、優質糧食生產基地、現代糧食物流項目、糧食產業發展示范基地建設、倉儲基礎設施和技術改造項目等貸款支持力度,對資信狀況好、抗風險能力強的優質糧食企業,提供差別化的優質服務,開辟辦貸綠色通道,給予優惠利率。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對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好的糧食企業,加大信貸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糧食企業上市融資或在新三板掛牌,以及發行公司債券、企業債券等。在做好風險防范的前提下,積極開展企業資產抵押和存單、訂單、應收賬款質押等融資業務,創新“信貸+保險”、產業鏈金融等多種服務模式。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為糧食企業開展對外貿易和“走出去”提供保險服務。(自治區金融工作局、人行銀川中心支行、寧夏銀監局、寧夏證監局、寧夏保監局、發展改革委、糧食局、財政廳、商務廳、農發行寧夏分行等單位負責)
(二十一)落實用地用電等優惠政策。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中,對糧食產業發展重點項目用地予以統籌安排和重點支持。支持和加快國有糧食企業依法依規將劃撥用地轉變為出讓用地,增強企業融資功能。改制重組后的國有糧食企業,可依法處置土地資產,用于企業改革發展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落實糧食初加工用電執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政策。降低區內糧油產品進商超門檻費。(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物價局、糧食局、商務廳等單位負責)
(二十二)加強組織領導。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研究本地區貫徹落實的具體舉措,加強統籌協調,加大綠色優質糧食產品有效供給及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實績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中的權重。要結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大力開展糧食產業扶貧。糧食部門負責協調推進糧食產業發展有關工作。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要強化對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的支持,發揮財政投入的引導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糧食產業。各相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分工抓緊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合力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自治區糧食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農牧廳、扶貧辦等單位負責)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1月15日
評論
相關法律條文
農業部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
農業部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農發〔2017〕1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農業(農牧、農村經濟)、農機、畜牧、獸醫、農墾、農產品加工、漁業廳(局、委、辦)
評論